解读火爆二人转背后的文化生态
2009年08月10日 11:0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京剧受冷落 演员在清贫中坚持

解说: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同样来自沈阳的一个著名的艺术团体在这里进行着演出。他们就是中国十大京剧团之一的沈阳京剧团。与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进京不同,他们只是在这里进行一年一度的进京汇演。

在剧院的后台,我们遇见了原沈阳京剧院的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麟童。他在忙碌着给即将登台表演的演员加油鼓气。

解说:沈阳京剧团这次演出排出了强大的演出阵营,甚至团里的名家名角全部出马。这里没有刘老根大舞台的魁梧保安,也不会因为商业秘密而禁止拍摄。为了保证上座率,演出票有很大一部分当作赠票,分赠给了相关部门以及演员亲友,剩下的才作为普通票对外销售。可容纳800人的戏院中,观众大多是花白头发的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这一切与二人转的火爆现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李麟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现在整个的来说,包括中国京剧院演出,完全就是能够客满的话,也很做不到,现在京剧它受很多方面的质疑,因为观众的市场的疲软,造成演员实践机会少,实践机会少,提高就难,所以现在应该说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解说:在沈阳,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二人转剧场。在巨大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许多本不属于二人转的演出场所也被租给了二人转剧团。沈阳京剧院旁的梨园剧场原本是沈阳京剧院的固定演出排练的场所,如今也沦为二人转的演出专场。

杨锦麟:耳朵里响的是二人转的演出的这个声音,但是我一走进沈阳京剧院,我看到的八个大字,院兴我荣,院衰我耻,这就是一批和一代或者几代京剧艺术家一种坚持一种执着,在商品大潮物欲横流的当下,还有人在做这样的坚持,做这样的努力,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

解说:作为中国十大京剧院之一的沈阳京剧院,楼内的装修和硬件设施却十分简单。与刘老根大舞台的奢华相比甚至显得有些简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沈阳京剧院仍旧培养了一大批顶级京剧艺术家。

杨锦麟:培养一个京剧的人才,8岁开始,到现在42岁,终于有一定的成就,人民和社会肯定了你的成绩,凭什么你要坚持下来?

演员:作为我们青年人,青年演员来说,我们得什么呢,有一个信念,就是耐得住清贫。

杨锦麟:清贫?

演员:对。

杨锦麟:方志敏在上个世纪被捕的时候,曾写过一个清贫的中国。

演员:没有这个清贫意志和意念,作为我来说,坚持不到今天。

杨锦麟:常老弟,冒昧地问一下,我不是税务局的,你演出一场,流血流汗,你的报酬有多少?

演员:二三百块钱吧。

杨锦麟:二三百块钱。你的月薪有多少?

演员:三千多一点。

杨锦麟:三千多一点。跟北京,比北京中关村的一个白领还少。

演员:少得很多。

杨锦麟:你凭什么坚持下来?

演员:就因为首先我是爱好京剧,再一个呢,京剧是我们的一个民族艺术,我从小扎根在这个艺术当中,所以我不忍心把它扔掉,去干一些我其它的行业,但是我要干其它行业呢,我想如果就按照京剧这个钻研劲,我要干其它的行业,也能不错,但是我还是不忍心把它丢掉,这是我的内心的。

杨锦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还要有一种努力和坚持。

演员:对。

剧场工作人员:这是我们戏校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练,正在排练,这也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

杨锦麟:这些孩子,他们有补贴吗?

剧场工作人员:他没有。

杨锦麟:没有,就是上学。

剧场工作人员:他们已经学习了六年,完了今年6月份,将要进行六年的年终考核,他们现在准备的节目呢,就是年终考核的节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蒋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