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曙光:金融漩涡中的提琴之乡
2009年07月28日 17: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提琴之乡]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解说:望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量高档公寓的落成、各大商业巨鳄的纷纷进驻,这座北京东北部最大的综合性新区,俨然将成为北京的商业分中心。而就在望京东北部60公里的地方,东高村镇的小提琴经济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洗礼。

老杨:我现在来到了平谷县东高村镇的最大的华东乐器制造厂,那么我们知道,这个厂它的主人,它的掌门人,有一段非常不平凡的经历。

解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平谷小提琴制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而刘云东这个名字则在这段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老杨:刘总啊,来给我介绍一下这个陈列馆里面你有一些体验的过程。那么这位工艺师,他在从事什么样的一个工序?

刘云东:镶线。

老杨:这条线是什么线?

刘云东:它是木质的,这是三层,三层皮粘在一块地。

解说:上世纪80年代末,青年刘云东在技校上学时迷上了小提琴,梦想着自己制作小提琴。1990年,津京两地不少乐器厂,因为体制改革面临倒闭。刘云东瞅准了这些老厂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三顾茅庐,从北京星海提琴厂请来了制琴大师戴洪祥,虚心求教,并一手创办了平谷第一大乐器厂,华东。

老杨:目前的主要的客户,主要是哪几个方面?

刘云东:目前的客户应该主要是美国,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应该几乎世界各个角落都有我们提琴。

老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我们华东厂的小提琴。

刘云东:对。

老杨: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原来对音乐的任何符号和旋律不懂的这么一个农村的一个青年,用了21年的努力,那么经营出了全世界第二大的小提琴的乐器厂,这本来一路走来非常地艰难和不容易,除了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他本人也付出了,我们刚才看他的手,有两三个指头就因此被锯子锯断了,这些都是代价。

解说:造琴业耗能少,无污染,适合山区发展。随着华东的声名鹊起,平谷区政府把提琴制造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出资对农民进行提琴制作培训、对从事提琴制作的工人进行免费体检,一时间,东高村镇刮来了一股“小提琴”旋风,老老少少几百人走出了桃园,拿起了琴弓。

王镇长:我们镇从事乐器产业的人数达到3000人,3000个人,占我们全镇劳动力总数的20%,生产这个产品能达到30来个品种。

解说:耿国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了做琴的念头。1989年,老耿还是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看见大家都放下了锄头,玩上了高雅艺术,他也动了心。在一片金黄的麦田旁边,他租下了这处院落作为自己事业的基点。

老杨:当时进入这个行当以后,什么催使你坚持下来?有钱挣?

耿国生:对,有钱挣。

老杨:那么最高的时候利润多高?

耿国生:最高时候利润很大。

老杨:多大?

耿国生:一开始我们家庭做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有5倍左右的利润吧。

解说:最开始,不懂音律,更是从来没有做过木匠活儿,耿国生就买了几把提琴依样画葫芦地仿制了起来。

老杨:第一个订单是什么时候拿到?

耿国生:最早的订单是韩国的吧。

老杨:韩国的。

耿国生:韩国的。最早就是我们的朋友里面,他们传,就是国外的华人过来以后,在国内,指导一部分人在做一部分小提琴。

解说:做出了小提琴,客户又成了问题,老耿就下狠心置办了一台电脑,做起了网络生意。

老杨:现在搞行销,刚开始你是怎么做的?

耿国生:它不是有搜索嘛,搜索以后,一开始我不知道咋出去,以后他们给我介绍台湾有一个蕃薯藤网站的,搜索的,我就上了那儿,然后搜索提琴,然后我们就跟他打电话,然后就发个样品啦,以后我们会发照片了,我不会发,他(耿佳)会弄不是,然后我把琴头各部分照得很细,一看挺好,然后他们就开始订货。现在我们台湾可能有个不到十家左右还跟我们……

老杨:现在固定了,固定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