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曙光:金融漩涡中的提琴之乡
2009年07月28日 17: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提琴之乡] [走读大中华] [杨锦麟]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7月25日《走读大中华》:战栗的琴弦——金融漩涡中的提琴之乡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一场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梦幻上演,小提琴名家李传韵倾情演出,人们无不为其华美的演奏所折服。此时,远在北京郊区平谷的东北一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与小提琴演奏会有丝毫联系。而这里正是年销量近30万把的世界三大提琴生产基地之一,东高村镇。2009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国内的小镇,也遭遇了“金融风暴”的席卷。

老杨:走读大中华,边走边观察。我来到了北京平谷县东高村镇南埝头村,那么这里走进村落的两旁,都可以看到很多小提琴制作工厂,小提琴制作工作室。这就是在北方著名的小提琴镇。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每年给世界各地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小提琴的产量。国际金融海啸也许对长三角、珠三角都有一些直接的冲击,但是对北方这种以单一产品为主的外向型外销型的这么一个产业,它会带来一个什么冲击。那么跟着我们镜头,我们到耿国生提琴制作室来看一看,跟这位主人来进行一些直接的接触和攀谈。是耿先生吗,你好,你好。一走进来,都是制作小提琴的材料。

耿国生:对。

老杨:这材料都是咱们自个儿的,还是要去买啊,进口?

耿国生:一般的现在都是俄罗斯那边过来的。

老杨:俄罗斯过来的。你这个小镇子、小村子,跟国际社会接轨了。

耿国生:我们是比较早点儿。

老杨:哎呀,太好了,太好了。

解说:耿国生是地道的平谷农民,他的手工小提琴作坊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凭着一手不错的制琴手艺,他的小提琴远销海外。

老杨:基本上到目前为止还是家庭作坊式的。

耿国生:基本上还是这种形式。

老杨:有雇过工人吗?

耿国生:雇过。

老杨:雇过多少啊,最兴盛的时候?

耿国生:能有十几个二十多个。

老杨:十几个二十多个。

耿国生:对。

老杨:那主要客户,第一个是韩国,以后的客户呢,更多的?

耿国生:韩国,美国。

老杨:韩国,美国。

耿国生:德国,剩下,台湾挺多的。

解说:与国际接轨曾经让东高村镇的人们尝到了不少甜头。据估计,世界上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产于此地。小镇的经济天然地与美元绑在了一起。而现在,也就意味着与经济危机绑在了一起。耿国生在这场风暴中未能幸免。

耿国生:今年可能往国外走的琴不是很多。

老杨:有多少?

耿国生:订单要少很多了。

老杨:跟往年相比少多少,一半?

耿国生:一半以上吧。

老杨:一半以上?

耿国生:对。

解说:大半年来,客户们纷纷取消了订单,耿国生终于逐渐明白了“金融危机”这个词汇的真正意义。失去了客户,无奈之下,他便只能将工人辞退。

耿国生:因为啥呢,我们国外有电话联系,他说经济危机很严重,逐步的,订单会变少。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把人一点点减掉。

解说:如今,曾经20余人的工作室,只剩下耿家三口和一位远方亲戚在勉强维持,老耿也再次变成了工人。据说,东高村镇上百家提亲作坊像他这样在危急中苦苦挣扎的可不在少数。

王枝强(东高村镇副镇长):尤其在08年的8月以后,8月份以前还不太明显,因为在去年上半年的订单什么都接到了,在去年2008年下半年,最厉害的时候,减少订单30%。

<<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