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宁:张元济先生晚年病重,他躺在床上让自己的部下,把这些《永乐大典》准备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临拿走之前,他在病床上一册一册的抚摸一遍。这种眷恋之情。我想就跟嫁女儿一样的这种心情,放在国家图书馆,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保护好。
张志清: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再加上国家在境外买了一批书,这个里边很有名的一个,就是这个,过去这个周总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拨巨资在香港买了藏书家陈清华的书。
得知陈清华要出手《永乐大典》,60年代,在国家经济十分贫困的条件下,周总理批示拨巨资将《永乐大典》收购回来。与此同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摸底,了解《永乐大典》在世界各地的分散情况。
张志清:所以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况,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像北京大学,藏了四册。
王鲁湘:北大图书馆还藏了四册呢。
张志清:这个四册呢也就是捐给了,捐到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我们现在就是像百川归海似的归到了国家图书馆里。
王鲁湘:那么这里头,比较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在山东发现的一个农民的,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怎么会到了这个农民家里头呢?
张志清:这个非常有意思,当然我们认为呢,也有可能是商人带过去的,也有可能是义和团,因为在这义和团里边呢,那河北山东人是很多的,因为那个时候又在翰林院一带又打仗,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带过去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商人带过去的,这种可能性也会有。
因为图书馆大力宣传抢救古籍的重要意义。80年代,一个山东县城的农民也对《永乐大典》有所耳闻。
张志清:当时这个反正已经是改革开放了,那么看这个,看年历,那时候不都大家全都挂吗。
王鲁湘:挂各种挂历。
张志清:那时候是用书引做年历,一看这是什么有名的书,有名的书。一看到《永乐大典》,说这个《永乐大典》说我们家过去好像是有一本,但是这本书已经不在他这块了,那个时候他看的时候他还小,说现在不错了,能够把古籍印到挂历上这个很不易,看到这个书的时候他就觉得他们家过去有一本,他们家过去是有一个妇女嫁到别的村子里面去,随身就作为嫁妆给带走了,因为这个里面是夹了很多剪纸样,鞋样,所以就是作为嫁妆给带走了,那时候大家谁都不知道这个书是个什么书,它的价值大不大谁都不知道,就是反正作为一个旧书给带走了,所以他就赶快跑到那边去,那个地方呢,就找到了这本书,找到这本书然后给北京图书馆我们打的电话,就说你们派馆员来看一看,是不是《永乐大典》,当时我们就派了两位馆员,其中有一位王玉良先生,过去是我们善本组的组长,对《永乐大典》都很熟,就专门到山东去,去看这个书,一看就是《永乐大典》。
李际宁:那么老乡把它捐赠给国家了。
王鲁湘:这也是不容易,在老乡不识字的人家里头,保存了那么多年,而且你看老乡,山东人,到底是孔夫子的故乡啊,他裁那个边呢,有字有图的地方他不动不裁。
李际宁:他把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
王鲁湘:就是孔夫子的那个地方的人对字有一种神圣感。
李际宁:敬畏之心。敬惜字纸。
近年来, 《永乐大典》的回收工作一直在进行,目前有一册湖字韵的《永乐大典》几经周折,即将入藏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这个书的发现呢,是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有关,开展这个工作以后,就是文化部就派了很多专家,到全国各地去。
王鲁湘:普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zheng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