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2009年09月15日 13:28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际宁:火烧的痕迹,当年说翰林院变为战场,据说是义和团,为了抄东郊民巷的后路,穿过翰林院,攻打东郊民巷,所以直接把翰林院变成了战场,这样呢这个《永乐大典》,中间陆陆续续的丢失,损毁,八国联军这一次是使《永乐大典》彻底遭到了破坏,根本性的破坏。

王鲁湘:就是在战火的大劫中间保留下来的。

张志清:九千多册变成了八百多册,那实际上是毁的速度是非常快。

王鲁湘:很快。那么也就是说劫后余境中间可能还保留了一些残本。

张志清:保留了一些残本。

王鲁湘:也可能还保留一些全本,那么这个中间就当时候这个战乱中间,包括外国人也好,义和团的士兵也好,包括这个翰林院后来再来上班的人也好,那就把它带走就很容易了,就没有人管了,无政府状态了。

张志清:特别是外国人,因为这个书非常漂亮,所以他们拿回去当做战利品这样的是比较多的。

王鲁湘:就现在在全世界还存400多册中间,有200多册是在国外。

张志清:对,是的。

1860年,英法联军将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又洗劫了紫禁城和中南海。这两次浩劫过后,《永乐大典》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一些幸免于难的部分也分崩离析,直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成立,翰林院中只剩60多册《永乐大典》,出于对古籍抢救的意识,图书馆又陆续收集回三十多册散佚于民间的书册。但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机,为了避免国宝沦入敌人之手,故宫博物院奉命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永乐大典》也被列入其中。几次沧桑,幸存下来的《永乐大典》星散世界各地。

王鲁湘:这上头盖了很多的国外的章,签了很多外国字。

李际宁:对,《永乐大典》散出去之后呢很多流散到国外去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像这一册是前苏联还回来的,那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吧,苏东欧为了表示对我们的友好,还回来了一批《永乐大典》,这一册就是前苏联还回来的。

王鲁湘:也就是当时是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从日本人手里给缴走的。

李际宁:对,日本人把它给掠走了,然后苏联红军占领东北的时候,就是特别是旅顺,那个时候有一批中国的书,放在旅顺关东厅,苏联红军把它给整体的接收了,以后还回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也有了一个新的局面,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逐渐回归到了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这个里面不能不说,就是195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永乐大典》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年,1951年的时候,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它这个东方研究所的图书馆,他们还回来了11册。这个11册回来以后,这个是引起极大的轰动,因为那个时候中苏友好,他主动拿回来11册,那么是在这个时候呢,张元济先生,因为他是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也是当时的董事长。当时在商务印书管所辖的它一个书库叫涵芬楼是非常有名气的,涵芬楼是藏了21册《永乐大典》。

王鲁湘:涵芬楼就藏了21册。

张志清:当然它的,按照归属来讲,应该是属于商务印书馆来管,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的同仁,就是受这个苏联归还《永乐大典》的影响,那么当时他就开了一个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就决定把这21册全部捐给国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