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中国文化最本质一点在于多样化
2009年08月31日 10:58 】 【打印共有评论0

王鲁湘:就在隆回不远的一个县叫连元。

2001年,由冯骥才作为总顾问,凤凰卫视和天津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正式开拍。摄影队走进了现代文明尚未涉足的乡间田野,循着对民间文化“紧急呼救”的线索,去探寻那些即将远去的文明。这一行动也是“大冯”上任中国民协主席后,对民间遗存进行全面搜索的起程之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遗产,原本孤独的“大冯”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冯骥才:在2003年,非典一过的时候,我们在人大会堂搞了一个大的启动仪式,然后就开始做起来了,做起来之后这个动作很快,我觉得这一点是不错的,就是政府从国家角度,也重视了这件事,文化部当时也重视这件事情,政府角度来做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保护好了,那么它肯定是没问题的,政府要破坏了,任何的力量也挡不住,是吧,所以呢,你比如说我要拆房子我只能拆我们家的房子,政府要拆房子可以拆一个历史街区,可是政府要保护呢也能保护一个历史街区,政府的文化自觉,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专家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触动政府的自觉。政府不知道哪个东西是真是假,它的价值有多高。

王鲁湘:他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专家的事。

冯骥才:这就是我们的事,所以抢救是我们的事,我们必须要心甘情愿的以舍我其谁的那么一种精神来承担这个事。

从2006年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启动以来,截至2008年,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遗产已经有1000多项。在此之中,冯骥才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今年,他来到了湖南隆回。

字幕:2009年,湖南隆回

花瑶民俗篝火晚会

冯骥才:我刚刚去的湖南,湖南我这回去的时候目的非常清楚,我有一个目的必须要看的就是隆回。

王鲁湘:花瑶。

冯骥才:花瑶我是必须要看的,因为花瑶有两项以已经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呜哇山歌,一个就是花瑶的女子裙子上的挑绣,花瑶那天他们也愿意让我看他们自己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遗产,你比如说他们的婚俗,他们的婚俗要拿泥巴,那天要把媒人,媒人在这个花瑶里面的媒人都是男的,所以叫媒公,要拿泥巴把这个人给整个打成一个泥人,他整个这个婚俗的过程又有传说又有歌曲又有习俗特别好,他们自己现在认识到他们这个习俗,是遗产了。就是说他们已经认为这是他们的遗产,他们引以为骄傲了。

在为期一周的湖南考察中,冯骥才出席了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开幕式并做了演讲。为此,隆回县委书记,特地带了四十多个干部到长沙,恭听“大冯”的演讲。

冯骥才:我是真爱这批干部,过去的时候我有时候着急,去以后怎么说他不听,他认为你说的话跟他没关系,因为他着急是这些当地的人经济怎么起来,你说这个东西怎么好,现在你跟他说了,他确实认为是好的,他也有这样的文化的意识了,他也认为文化是重要的,所以他知道我去做报告,他把这县里的干部带了四十多人到这来听,我真是特别的感动,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老百姓,要真热爱自己的文化了,我觉得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冯骥才:这是最早的伊德元,他当时的开铺面的铺面,都把他的老的照片都找到了,最早的《大公报》介绍它,这还是1956年时候介绍的,那时候还把他作为民间艺人介绍的。

天津剪纸艺人伊德元,从清代以来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弃剪用刀,并把剪纸艺术与皮影、彩绘相结合,使剪纸具有了新的风格和艺术特点。然而,随着现代技艺的发达,剪纸渐渐退出了市场,这些精美的民间遗存、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地走进了博物馆。

冯骥才:这个伊德元他是河北省涞水人,所以呢他特别喜欢回农村,到农村有时候发现很好看的蝴蝶花他回来就剪,这是小花样,就是衣服的边边角角配上的。

王鲁湘:这多生动,你看这个小蟋蟀和这个萝卜,这是小蟋蟀和这个白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