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整个的人类啊,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开始一个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后来跟着就是工业革命,工业化。这个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才发生一次的一个巨大的文明的转换,是在我们脚底下已经发生了,正在发生。是我们一个巨大的背景,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特殊性,中国是一个突然的变,是一个突变,我们是从文革进入改革的,在文革的时候,我们把历史文化基本上都打散了,都砸烂了,打散了,我们中华文化基本就是一个空架子了,我们拿这个空架子跟外来的文明碰撞,我们跟五四的时候不一样,五四的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还可以站在中华文化的前沿,来挑选西方文明的经典,可是这次不一样了。外来的进来的我们没法挑选,所以跑在前面是什么呢?是商业文化,是NBA,超市,好莱坞,明星、影星、歌星、时尚、快餐,就这样的东西这种沙尘暴似的就是所向披靡地就进来了,这样一进来的话,我们的文化一塌糊涂,我认为一塌糊涂是完全无招架之式,我认为直到现在也是一塌糊涂,这样我们再回身看我们的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我们大地的文化,有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看的时候,它已经消亡了。
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的热浪横扫中华大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在盛赞这片欣欣向荣的同时,却将那些饱含历史记忆的胡同、院落视为了糟粕。于是,那个画着圈的大大的“拆”字,成为了上世纪末中国城镇最富特色的符号。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天津老城也难逃一劫,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大大触动了在此土生土长的冯骥才,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沉默,而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发动了一场“天津保卫战”。
1403年,大明永乐皇帝朱棣正式给天津命名,意思是天子的渡口。在此后600多年的时间里,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然而,当上世纪90年代的拆房热潮席来的时候,这座老城变得岌岌可危。
1994年的时候,我们突然听说这个老城要拆掉,而且要彻底拆掉,这个天津市是一个有具体记年的城市,我很了解这个城市,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一些历史的文化的那些遗迹。当时一方面我就呼吁,另外一方面呢,找的全都是志愿者也都是好朋友们,都是文化界知识界的一些人,我觉得他们也很好,也都是很有正义感,另外也很勇敢,要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还得有点勇气做这个事情。你总是要跟那些既得利益者要碰撞的,跟那些观点不同的而且有权利的人去碰撞。
冯骥才将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各界的仁人志士集结起来,会同数十位摄影家,开始拿着长枪短炮,对天津老城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纪录。
冯骥才:我们当时因为也没有钱,我当时又用了卖画卖字的办法,就是弄的几十万块钱,那时候几十万块钱就不错了,九十年代,然后给大伙呢,摄影师都是给他们做了一个粉红色的,那种粗布的那样的背心,印上一个“老城文化采风”那样的一个词,就一条街一条街的去拍照,一方面呼吁哪些房子应该保留,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做记录,要不记录拆掉了也就没了。
王鲁湘:赶紧先建立档案。
冯骥才:这个工作我觉得做得不错,前后做了半年多,然后呢出了四大本书,这四大本书从天津市的市委书记开始,市长开始,每人送一套,上边我都是亲笔写的一句话,我说某某某书记,我说这是你心爱的天津。
经过整整一年半的努力,1996年7月,也就是在老城改造动工之时,抢救行动结束,此次活动共摄得照片五千余张。如今,老城的很多记忆也只能在这些资料中找寻了,原因是,大冯一行人所做之事,并没有挡住拆迁的铁锤。2000年,天津开始大规模地进行老街的拆除工作,若干条老街风雨飘摇,估衣街便是其中一条。
冯骥才:这估衣街那是2000年,那时候我们准备在估衣街上,那时候准备搞一次天津文化的一种让老百姓重温一些自己的一些比较传统的,有魅力的文化的形式,准备在灯节的时候搞一次猜灯谜,都研究好了,忽然那条街上贴满了广告,说要把估衣街要拆掉。
估衣街,天津建城之前就存在的一条老街。街上老字号林立,福锡盛、瑞昌祥、谦祥益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冯骥才:这些地方无论如何要保住,上上下下就找了无数人,也碰了无数钉子,当时我是用了老城保护当时的方法,拿了一笔钱,组织了几个队伍,一个队伍是录像,先把老街录下来,一个队伍是拍照,一个队伍就是收集文物,这条老街有重要的文物,还有做这条老街的口述史,找的原住民,就是几方面一块下,当时惹的当时的政府和开发商是非常不高兴的,那时候顶得劲很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zheng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