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胡适的政治抉择 为何亲国远共?
2008年12月05日 11: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胡适14岁只身赴上海 进入新式学堂继续深造

解说:胡适的家乡徽州,有这样一则谚语:“前世不曾修,出世到徽州。养到十二岁,爷娘把外丢。”徽州人自古都是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家里的男孩子通常都在十一二岁便被送到大城市里去当学徒,做生意。这样的传统虽是经济上的考虑,但同时也让徽州人在文化教育上,常能得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他们的眼界也会因为身处大城市而广阔得很多。年幼好学的胡适,在14岁那年,也被母亲送出家乡,来到他出生的上海,目的不是学做生意,而是进入新式学堂,继续念书。

耿:胡适小时候受到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熏陶,应该说还是很深的,应该说他的文化底色,还是中国传统,但是他这个14岁开始就到上海读书,就是新式学堂了,那么接触了很多新式的教育,严复的《天演论》,梁启超的《新民说》,这时候他都读过了,他说梁启超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读了梁启超的书,他才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在中国文化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文化,这对他有一种很重要的启蒙作用。

主持人:然后严复的介绍《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直接使他都改了名字。

耿:他就是到北京,北上参加这个庚款留美的这个考试,正式地用了胡适这个名字,字适之。

解说:1910年7月,胡适在北京以第55名的成绩,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官费生,开始了他学习和了解西方文明的脚步。之所以能有这样公费留学的好机会,是因为在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条法案,决定退回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中未缴的余款,以为广设学校,派遣留学生之用。1910年8月16日,胡适和赵元任、竺可桢等人齐集申江古渡,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一个月后,他们到达康乃尔大学。令人不解的是,在最初选择学科时,胡适填了农科。

耿:他刚开始去是受他二哥的影响,学农科,当时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二哥极力鼓励他,他觉得中国是个农业立国,发展农业大有前途,他劝他学,再一个就是说学农科可以不交学费,不交学费,就是他那个官费,除了他自己生活以外,还可以养家,所以他选了农科,但是学了一年,他就觉得自己很不适应,不适应自己的性情,所以就转学到这个文学,后来这个逐渐转学哲学。

解说:1912年春,胡适转到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做出了人生道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选择。此后,在一些公开讲演中,他也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学习前途的选择,一定要以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正是对于人生目标的这种清醒认识,注定了胡适人生的与众不同。

耿:他出国就抱着一种虚心求经的态度,就有点像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觉得我们中国搞得不像样子了,应该虚心去学习一些东西,借鉴一些东西,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抱这样一种态度,那么当时大多数人是一个什么心态呢,学理工,回来发展实业,这是有抱负的,没有抱负的学理工,主要是为了当工程师,挣钱养家糊口,学政治的就回来当官,当政客,当时在这留美学生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主要中国人是留日,留日回来的不是搞革命,就是当政客。

主持人:到日本去的人主要学两样,一个学军事一个学法律,学军事的回来以后当军阀,学法律的回来以后做官。

耿:所以他在日记里面讲,将来回国要做国人之导师,国人的导师,这个他很明确,

解说:促使胡适改行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国内的辛亥革命。满清覆灭,民国建立。当时的美国,很多人都对这个亚洲唯一的共和国,以及革命领袖的生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中国人的胡适,在这时一方面充当起了他们的介绍者,另一方面,祖国命运的转机,也让他更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从倡导自由和民主的国度汲取养分。

耿:他经常在美国当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他发表了很多英文的文章,而且很受重视,他曾经得过英文的论文大奖,这在当时是,在中国留学生里面是从来没有的,那是很高的荣誉,另外他还发表演说,教堂里请他演说,妇女组织请他演说,所以他就完全,在那里几乎。

主持人:不把自己当外人。

耿:对对,当地选举,他也去参与,很热情地介入,虽然他没有投票权,但是他也像选民一样地去热情的参与,正因为有这样几条,有他自己的自觉意识,有他主动地去投入,融入那个文化里面去,参与那里的一切文化活动,甚至于政治活动,所以他能够对西方文化有深厚的理解。

下一页:胡适青年才俊 与异国女郎坠入爱河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