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胡适的政治抉择 为何亲国远共?
2008年12月05日 11: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内容提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1962年胡适去世后,蒋介石先生为他题写的一副挽联。提起胡适这个名字,老一代的人可能脑子里边还有个印象,那就是历次政治运动批判的那个反动文人。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他的名字只有在被批判、被诅咒的时候才会被提起,以致于今天不少青年人都不知他为何方神圣,对他有所了解的人,也没有机会替他讲一句公道话。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蒋介石所描述的这个集新旧文化于一身的胡适才开始了他去妖魔化的过程,他的文化启蒙思想,他的科学观念,他对自由和民主的执着,伴随着他私生活的风月往事一起浮出水面,为我们共同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又注定以悲剧收场的知识领袖。

解说: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骍,因年少时读《天演论》,信奉其中“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而改名胡适。然而他的一生,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去主动适应世界的变化,或者说,他一生执着追求的自由和民主,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显得有些生不逢时。

耿:胡适的一个基本的信仰就是自由和民主,这一条决定了他不可能走共产党这条路,因为共产党是搞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所以他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二者必取其一这个条件下,选择了国民党,他并不完全赞成国民党那一套,他到台湾以后还是继续批评蒋介石。

主持人:他正好处在这么一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间的话呢,使他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不可能在社会上真正有所施展,有所作为,而且社会上的这些比较激烈的人,形成的政治集团对他形成了一个挤压,挤压得他几乎没有空间,所以用中国的老话说叫做“老鼠进竹筒,两头不讨好”。

耿:所以在政治上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带有悲剧色彩。

下一页:耿云志:胡适一句话让毛泽东相当生气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