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胡适的政治抉择 为何亲国远共?
2008年12月05日 11:3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A:凤凰卫视前年拍过一次,到我家拍过了。这次少不掉。

主持人:我们进去看看

胡:他4岁回来,待了9年,前后待了9年,14岁到上海读书了。他从小,人家村里人就叫“门先生”,他的名字叫嗣穈(与“门”同音),

主持人:嗣穈,他小时候的名字叫胡嗣穈。

胡:所以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读书呢,有的学生要赖学,要逃学,他就不理解,他就喜欢读书。

主持人:他就屁股就坐得稳。

胡:老早就,他拿个钥匙来开门,他就管,管钥匙。早晨来开门,自己念些书,再回家吃早饭。所以他从小就得了一个门先生的这样一个称呼。

主持人:大家都叫他门先生,小小孩子大家叫他门先生。

胡:因为大人看他很喜欢读书,当时,他小的时候身体不大好,也比较虚弱,长得好像一个先生的样子,所以村里人都叫他门先生,叫他小先生。

主持人:而且可能有点少年老成的样子。

胡:所以他小时候就不像其他小孩子那么撒野不那么顽皮。

胡适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从小养成理性思维方式

解说:胡适在私塾中所读的四书五经,都是由朱熹加注的版本。因此,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胡适从小便养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思维方式,附带着,对于民间那套迷信的思想,他也是从小就排斥。

胡:十二三岁那一年,到外婆家去拜年,经过一个庙,庙里面有菩萨,他有这个思想,就去实践一下,他要去打菩萨,他小时候去打菩萨,他去打菩萨呢,当时有一个男孩跟他一起去的,他说那不能打,他讲那怎么不能打呢,他一边讲就拿石头去砸,砸这个菩萨。

主持人:胆子还是挺大的。

胡:刚好有大人过来了,把他赶走了。这个男孩晓得这个事呢,以后跟母亲讲了,他母亲虽然没文化,很会教孩子的,她当时没有怎么罚他,事情发生一个月以后,一个月以后呢,就等于罚他,到那个菩萨,他自己拿了这个钱,正好是到他外婆家,叫他舅舅去买了一些猪头贡献,再买了一些纸钱,贡品,叫他去。

主持人:到庙里面去向菩萨谢罪。

胡:谢罪。

主持人:那他去了吗?

胡:去了,他母亲叫他去他不能不去啊,他很听母亲的话的。

主持人:这些故事都很能说明胡适的性格,他对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在大的是非问题上头他很有自己的主见,他的认识很清晰,很明白,但是呢,他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假如和这个传统的这个主流的这个东西有冲突,然后长辈也好啊,或者这个主流的这个意识形态,对他有些什么惩罚,他也接受,他也不拼命地去反抗,你比如说像有一些人这样,假如说我们说到这个毛泽东的话,他有自己的看法,和长辈不一样,长辈这个时候要来教训他,要来惩罚他,他就会反抗,他就会拼命地反抗,用很激烈的形式反抗,但是胡适他不反抗,是吧。

胡:所以他在家乡这个九年,应该说跟他的这个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

下一页:胡适14岁只身赴上海 进入新式学堂继续深造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