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宽广的孤独
2009年12月14日 10:13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12日《我的中国心--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以下为文字实录:

常书鸿(1904-1994),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1944年筹办敦煌艺术研究所任所长,1951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2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曾子墨(主持人):在中国西北边疆寸草不生的祁连山下,在千年戈壁的瀚海风沙中,矗立着文明世界的敦煌莫高窟。1千多年里,它历经了自然侵蚀、战乱和抢掠,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予了“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有人曾经说,没有人看了敦煌会无动于衷,而更多的人会说,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

解说: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的的高峰上升起时,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这是1943年,常书鸿第一次来到敦煌时留下的文字,那一年,他39岁,敦煌于他,是梦中的神灵。今天,在莫高窟盘踞的无边沙漠里,这位老人已经沉睡了15年,人们相信,它的魂魄并没有离去,因为,他已是敦煌永久的守护神。

常沙娜:他们研究院为了纪念他100周年,专门印了这本书《常书鸿画集》。

解说:和父亲一起在敦煌艺术里浸淫了大半辈子的常沙娜,如今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了,作为知名的敦煌艺术家和工艺美术设计家,沙娜认为自己的敦煌情结来自遗传。

常沙娜:很多人都知道常书鸿是守护神在敦煌,但是不知道他留过法,也不知道他还是油画方面,还是算是很出色的。

解说:巴黎全世界艺术家梦想的天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第十六区塔格尔路的一幢小屋里,渐渐长大的沙娜,一次又一次的见证着三口之家的节日。每到周末,父亲的朋友们便络绎而来,常家的小客厅,便成了中国留法学生的艺术沙龙。因为在那留学的有家室,有孩子的很少,就我父亲很巧了,我母亲后来跟着去了,完了也学雕塑,安排了一个家,完了不久就生了我,所以总是把我们家做成聚会的一个场所,这个你看他们兴致那么高,他们搞了一个好像一个飞机模型,大家趴在上头,挤在上头,每个人都签名,看得出当年的那些留学生的那种心情。

解说:徐悲鸿、王临乙、吕斯百、刘开渠,未来这些名字将使中国现代美术史群星璀璨,然而,1935年的巴黎,中国留法美术生们最羡慕的人是常书鸿,彼时,这位浙江籍青年虽然只有31岁,却已有近10年的留法经历,他的恩师是鼎鼎大名的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在巴黎,他似乎找到了安放灵魂的神龛,因而才思泉涌,佳作叠出,他多次跻身法国国家沙龙展,先后获得三枚金奖和两枚银奖。不久前,他的作品已被纳入法国国家博物馆。

常沙娜:这个很著名的,就是画家家庭,这是我母亲,这是我,我母亲叫我父亲叫二哥,是表亲。

解说:常书鸿的妻子陈芝秀窈窕秀丽,性情温婉,他们和谐温馨的家庭同样令留学生们羡慕不已,可以说,1930年代的常书鸿,事业和人生都圆满的如同梦境。然而,这一天,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命运之神猝不及防地将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塞进常书鸿的手中,他的人生被改变了。

常沙娜:我父亲一翻,法国人到了敦煌,是甘肃,中国的甘肃敦煌,而且又是这么珍贵的一个石窟,艺术壁画啊什么,彩塑啊,虽然是佛教的,但是那艺术的价值了不起,他从来不知道。他很惭愧,我们作为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国的艺术,几千年的艺术都这么了不起。

解说:常书鸿手中的这本小册子名叫《敦煌图录》,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圆菉在清理流沙时无意中发现后,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闻风而至,大批经卷和壁画被他们以不名誉的手段裹挟出境,《敦煌图录》中令人怦然心动的图片,其拍摄者就是法国人伯希和,震惊之余常书鸿每天都来光顾这个旧书摊。

常沙娜:那个书很厚,那个卖书的那个人就说,你天天都来看,他说,我很感兴趣,那你买,他说我买不起,那你到集美博物馆有很多东西都在集美博物馆。后面他去了,去了集美一看那实物,藏经洞拿走唐代的卷画,那不得了,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解说:常书鸿感到,一个奇妙的世界正在向他徐徐打开,这些从北魏到盛唐的壁画构图恢弘,色彩瑰丽,想象飞扬,其气势、其内涵、其美感、其世俗与神圣的水乳交融,都足以与他所崇拜的拜占廷艺术相媲美。

常沙娜:他说,我是数典忘祖了,我光知道希腊、罗马,知道法国,我不知道我的祖国还有这么了不起的艺术的一个石窟。他说我应该回去,回去,回国的时候,我一定要到那里,那就结下这个缘分。

解说:1936年,常书鸿怀揣北平艺专的聘书,只身踏上了回国的列车。

常沙娜:他说我先回去把家安置好了,再把你们接回去,都说好了,完了我妈妈就想得很好,开始买啊,买东西啊,买窗帘啊,就想着好好置一个家。

解说:在北平艺专教书的日子里,常书鸿暗暗探索着接近敦煌的可能性,一次学人聚会上,他与同样痴迷敦煌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一见如故。梁先生告诉他,敦煌壁画中蕴含着大量已在人间失传的,唐宋建筑的珍贵史料。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学人们幻梦,第二年北平艺专开始往西南后方搬迁,就在这时,妻子陈芝秀带着女儿沙娜从法国回来了。一家人刚刚团聚,便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旅,1939年2月4日,常书鸿把芝秀母女安置在贵阳一家旅馆里,便匆忙出去奔走校务。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