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们无法控制地震,但我们能够应对地震。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总理一路风尘亲临一线指挥救灾的行程,不仅是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更是一面催人奋发的镜子,时时刻刻都在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丰富内涵……
两代人民总理,同样是在人民最危难的时刻,同样在地震灾区,同样和灾区人民群众心手相牵……他们的精神内涵已经跨越了时空阻隔,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样的官才是真正亲民、爱民的人民公仆。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周恩来总理在42年前邢台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细节。1966年3月10日下午2点,周总理到河北隆尧白家寨村视察灾情,给灾区群众作讲话动员。当时残雪未消风沙很大,总理只穿了一件单薄的青色呢子服。这时,细心的总理发现群众是面对着西北风而坐,马上说,‘乡亲们,全体向后转’,刚开始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总理换个角度是为了让群众背着风,而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向大家讲话。”
“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把幸福和希望留给群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周总理的细节之举中,我们找到了人民公仆的真正答案,也看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无比高大的形象。这是什么样的亲民、爱民总理呵!考虑和牵挂灾区百姓的冷暖安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却把自己的安危和健康置之度外。“细节见证情怀。”灾区人民将永远铭记周总理在灾区顶着寒风、踏着瓦砾、进窝棚、下地窖、嘘寒问暖、慰问伤病员的身影,也永远铭记周总理在余震频繁的灾区不眠不休、夜以继日的殚精竭虑、奔波劳累……他丝毫不考虑自己已是年近70岁的花甲老人,却挺起身躯直面风沙残雪,把温暖留给群众,这又是何等的情怀?
温总理的快速反应和现场指挥,博得全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的称赞,“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始终贯彻在地震灾区,温总理徒步登上废墟,把头探在倒塌的水泥横梁下,向埋在废墟里的学生们喊话,感动了每一个现场救援的人们……
同样位居总理高位,同样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却一样有着感天动地的情怀。在四川汶山地震灾区,我们忘不了温总理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注定被历史定格。5月15日,在抢救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名学生时,一次营救失败后,温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
温总理推开医务人员的手势是那么断然,他是那么地不在乎自己手臂的伤势,这不正是周总理为民情怀的一脉传承么?我们不会忘记,温总理在残垣断壁中,艰难冒雨跋涉的身影;不会忘记他因焦灼、牵挂又缺少睡眠而显得苍老、疲惫的脸色;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而嘶哑、哽咽地声音喊出,“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话语;我们不会忘记,温总理用沙哑的声音告诉大家,“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决不会放松”带来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在学生们生死不明、亟待救助的紧急情况下,温总理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和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对自己的救治。
温总理的这一坚决“推开”细节,诠释了一种信念,和周总理让“乡亲们全体向后转”的细节何其相似!这是真正共产党人的情操,是真正人民公仆的形象。从“两代总理”两个细节之举中,我们找到了共产党只所以得民心的秘密,也真正知道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官才是人民群众衷心拥戴和爱戴的。我们更深刻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为何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何能够在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为有着这样的“两代总理”而自豪,我们为有着这样的“细节传承”而骄傲,我们更为有千千万万个秉持着“两代总理”精神传承的党员干部而欣慰!我们是压不垮的!事实上,还有什么能压垮我们抗击灾害的意志和决心呢?
相关新闻
作者:
毕晓哲
编辑:
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