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互联网历史:中国的"拿来"式飞跃
2008年12月05日 11:28中国经济网 】 【打印

核心提示:1995年商业internet正式起步以来,互联网所掀起的资本狂飙、财富冲动、创业热潮、观念摩擦、体制碰撞、新媒体神话乃至最具戏剧性的泡沫破灭等社会冲击波,曾经冲撞过每一个国人的心灵。互联网对我们的启蒙,不仅仅在于技术商业层面,我们从互联网上面获取的,也不仅仅是一些内容信息。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飞跃发展的十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基础、资金基础、经营环境等得以形成、完善,站在高科技前沿的互联网产业正是改革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互联网是沿着美国的路子走出来的,正是打开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海外的成功经验、资金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大地,为中国互联网发展走出了平稳的步伐,也为中国互联网超越美国、站上世界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十几年来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回顾中国互联网人如何抓住这些机遇,进而展望未来。

网络建设大提速

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一封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正发往德国。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几乎完全由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互联网国家。”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中国互联网。

这封电子邮件,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在网上整整走了5天,于9月20日才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当时,德国人拥有互联网才两年时间,整个欧洲拥有互联网也不过4年时间。这一通过拨号方式首次实现的与国际间的电子邮件传输,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从此诞生。其后几年间,国内的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成,从而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这家引入风险资金的公司把Internet这个概念进行了市场化宣传,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知道了这样一个公式:瀛海威=网络=Internet。

瀛海威的出现,让互联网接入能进入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而其后,我国互联网的接入速度也逐渐大提速,从拨号上网的33.6k、56k,演变出速度更快的ISDN。后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设光纤通信,我国也逐渐进入了宽带时代,1M、2M甚至4M的宽带接入现在已是随手可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08年中,我国宽带用户数达到了7580万户,得益于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也超过了2.5亿。

风险投资推波助澜

早在1996年,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就通过投资亚信科技和UT斯达康,开始关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风险投资者都从新浪、搜狐等后来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的巨头中得到了巨大回报。

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风险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而这一期间,中国出现的一批新经济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网、8848-速达软件、瀛海威等,都先后获得了来自软银、IDG和老虎基金等机构的投资。资料显示,1998年进中国的英特尔投资,因为在美国基本错过了主要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如Yahoo、amazon、e-bay都没有投资,使其下决心在中国投资一些类似项目,恰逢此时的中国门户网站搜狐打出了“中国yahoo”的口号,让英特尔投资喜出望外,并最终与IDG、道琼斯、恒隆公司、美国哈里森公司一起向搜狐投资了200万美元。其后,2000年7月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筹集资金5980万美元。

下一页: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中,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复制自外国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