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进程 “马丁事件”始末
2008年09月08日 10:08财经网 】 【打印

国内一些媒体以讹传讹

《中报》为了使它的那篇社论在中国产生影响,在发稿前,就向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透露了这件事。于是,马文开始“出口转内销”了。

12月18日,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发回了《中报》这篇批判文章。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红旗》杂志内刊《理论交流》,以“纽约《中报》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为题,转发了《中报》的社论。稍后,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也予以转发。事情越闹越大。2月21日,新华社编辑的一种级别更高的、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国内动态清样》,以“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的生命力”为题,加上前言,报道了《中报》的社论。这样,马文以及对其的歪曲性报道,就呈现在中央领导人的案头。

3月4日,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又以“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强大生命力——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为题,公开报道了《中报》的社论。《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上海《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理论信息报》等,也摘要转载了《经济参考报》的报道,从而使文章影响越来越大。

遗憾的是,不论是内刊还是公开出版的报刊,在转载纽约《中报》文章时,都没有核对一下马丁的原文,而且增加了带有倾向性的标题或字眼。比如,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标题是“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其实,《中报》社论中,根本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一说,只是认为,“在社会科学的烛照下,现代西方的马克思学派的理论有了强大的发展”;并且,恰恰是《中报》,说“任何经济理论都没有普遍的或恒久的‘有效性’”,鼓吹今天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学术,“必须在‘纵’的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源流作系统化研究”,“必须在‘横’的方面结合正统资本主义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才有可能依靠经济理论的指引,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

《经济参考报》在转载时,把《中报》指责马丁文章说的“该论文认为《资本论》不能提供今日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已失去‘有效性’”一句,改为“中国大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资本论》...”;把马丁个人的观点扩大为“有些经济学家”,从而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倾向性意见了。这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张冠李戴的做法,在当年的形势下,人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意在提醒有关领导,经济理论界又有“资产阶级自由化”表现了。

更有甚者,3月20日出版的《文摘报》在转载马文时,竟给马丁署上了“外国学者”的头衔,说:“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已在十个领域发生了变化”。文章还把马丁原文的第一个转变(即第一个小标题)“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改为“在《资本论》中无法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这样,就把马文中的十大转变“摘”成了十一大转变。

内参频上送,中央高层关注

通过海内外媒体广泛的传播,各种内参不断上送,被扭曲了的马文自然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

在1986年2月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会议上,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力群对《工人日报》发表马丁文章提出了批评,说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6年2月22日,薄一波(时任中顾委副主任)在反映马文的《国内动态详情》上批示:“启立同志(胡启立,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抽空一阅。是否请厚泽(朱厚泽,时任中宣部部长)同志把各方议论综合起来,研究一下。建议将马丁文章和这篇清样一起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顾委常委一阅。”

2月23日,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批示:“启立同志:建议将此件印发中央参阅文件。原文所引工人日报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办代查附后,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当否,请酌定。”

2月24日,胡启立批示:“按乔木、一波同志批示办。”

值得注意的是,胡乔木的批示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在当时的背景下,其弦外之意耐人寻味。

至此,“马文冲击波”似有不断扩大之势。但是,事态没有进一步升级。这要归因于另一个渠道给中央送材料的秦柳方。

秦柳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一位老资格研究员,20世纪40年代,他就是一位较有名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建国以后继续从事经济研究。进入80年代,他对改革中不断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一直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经济领域内的自由化,一直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材料。1986年2月,他给中央写了报告,选了几篇他认为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有自由化观点的文章,附在后面,其中就有马丁的这篇文章。秦正是从新华社《参考资料》上收集到马文的。

秦柳方的报告打印后,分送胡乔木、邓力群和胡绳等人。3月1日,胡乔木把这个材料报送给了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3月3日,赵紫阳对秦柳方的报告做了批示:“批判经济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现在更需要的是大胆探索。”胡耀邦批示:“同意紫阳同志意见。”胡耀邦还要求中宣部邀请经济界和理论界一些同志,专门就马丁文章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以弄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

由于两位主要领导人的干预,马丁文章在高层的震动就此终结。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