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南极:每天劳动17小时
在经历了40天的海上风暴之后,南极建站,成为横在考察队员面前的另一难题。启航前,经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集体讨论,首个南极科考站已经命名:长城站———取“万里长城向南极延伸”之意。
经过几天的勘察和研究,科考队为长城站确定了位置———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南部。
“南极站不是几栋房子,而是一个小型城镇,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由于从来没有在冰原上建房屋的经验,郭琨感觉压力很大。
首先是气候的挑战。南极夏天的平均气温为零度,当时站上最低气温零下7度,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冬天。
根据郭琨当时的日记,在南极停留的59天里,8天晴,26天雨,25天雪。大风来袭时,最大风力达每秒40米,强度超过12级台风。队员们居住的塑料帐篷常被大风掀翻,拉链式的门帘缝时而灌满雪粒。有时队员收工后,帐篷里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初抵南极的15天内,站上还没有安装发电机,科考队居住的帐篷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
队员们睡在充气塑料小帐篷里,地上铺充气垫子,身上盖鸭绒睡袋、被子。每天清晨起床后,鸭绒睡袋下面便湿漉漉的。如今73岁的郭琨,腰椎和腿部的疾病,便来自那时留下的病根。
郭琨回忆,每天早晨5点左右,他就开始到各个帐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干活。“有时候我心里也不忍啊。”队员们每天早晨蘸着雪在脸上胡撸一把,就完成了洗漱;饭也是炊事班将雪堆在锅里,用融化后的雪水做的。
郭琨介绍,大家每天劳动时间都在17个小时左右。有队员说,跟保尔·柯察金修铁路的劲头是一样的,一样的苦一样的累,一样的激情。
“我们从来没考虑过待遇什么的。”郭琨说,有时候外国人来长城站施工现场参观,看见队员们没黑没白地干,一天都不歇,忍不住问:“你们挣多少钱啊?”队员的回答是:“如果要挣钱的话我就不来了。”
45天后,1985年2月14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将从国内带去的长城站铜制站标镶嵌在第一栋屋门正上方。22时,长城站宣告建成。
郭琨和队员们激动得抱在一起,放声痛哭。”终于体会到女排获得世界冠军时,她们为什么会抱头痛哭。“有队员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建好的长城站,主体部分由6栋橘红色的房屋构成,并包括发电站、通讯电台、气象站、测绘、食品库、科研栋、医务文体栋、上下水管路、污水处理系统、油库、车辆、机械工具、码头、直升飞机机场、邮政局等20多个部分。
1985年10月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3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由于独立南极科考站的建立,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南极事务,中国有了发言和表决的权力。
往期阅读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