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商品经济摘掉“精神污染”帽子
2008年08月13日 11:11新京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商品经济]

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1985年4月,经济体制改革给市场带来变化,武汉农贸市场上水产品等供应充足。

1984年2月,重庆进行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建成工业品贸易中心。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邓小平这样评价。

【缘起】

提“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如泥牛入海

“起草过程中,对要不要提商品经济争议很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委员杨启先参与了这个文件的起草,他说,就是在文件出来后,争论也没有停止。

作为经济学家,杨启先认为这个《决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需逐步解决,但提出了“商品经济”概念是很大的突破。

然而,这样的突破却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

“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早在1962年,广东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卓炯便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在那个年代,卓炯的声音如泥牛入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空气开始活跃,学界开始重提商品经济。

卓炯1979年春又撰写了著名论文《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同年,在无锡召开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规律讨论会上,厦门大学教授胡兆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年后,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在《财贸战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主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但这些见解没有被采纳。

1980年5月,被称为改革开放重要参谋的原国务院体改办(原国家体改委前身)成立,也希望在“商品经济”问题上作些努力,但没有成功。

杨启先说,体改办在1980年9月8日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用了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话:“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但在各省书记省长的座谈会上,对此分歧很大,文件也只好搁置另议。

1981年,杨启先就任体改办规划局长,提法就谨慎多了,只能说我国“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或者说充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