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
主张“商品经济论”被批“知识分子劣根性”
到了这一年底,“商品经济”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能冲击国家计划,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的范围内活动。”1981年11月22日,陈云在与各省书记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按计划办事”。
“那个阶段,理论界也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说,一位中央领导曾批判经济学家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说这些主张势必“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最终,1982年9月1日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指出“中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1982年、1983年间,媒体对商品经济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因主张“商品经济论”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还被批评为“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在受到批判之后,薛暮桥最终作出了让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商品经济,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
1982年和1983年对商品经济的批评有一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商品经济就被当成了精神污染之一。一位德高望重的南开大学教授就在《天津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经济理论界的精神污染。
其间,高层内部把经济学家分为四类,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作为第一类,主张商品经济的则列入第四类。
【起草】
“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文件起草小组调整
到了1984年,即将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讨论会议究竟研究什么问题时,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最理想的是搞个改革的文件,搞个对全党起到巨大鼓舞作用的文件。
杨启先回忆,商品经济论在当时理论界已屡有提及、但中央文件尚未写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遂向中央建议,要专门搞一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从1984年6月份开始起草,杨启先被调入到起草小组。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成立了以胡耀邦、赵紫阳、胡启立、胡乔木、姚依林、田纪云组成的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先后找有关部门、省市的领导开座谈会。
起草小组先写提纲,但讨论了多次也跳不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路数。这时,有人提出要在商品经济问题上有突破。尽管如此,但起草小组内部仍形不成统一意见。
1984年七八月间,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这一问题,胡耀邦主持,两次讨论之后,胡耀邦对没有跳出计划经济圈子的提纲仍不满意。他强调,这是一个历史性文件,一定要写好。
原起草班子思想解放得不够,胡耀邦调整了起草小组的负责人,改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林涧清为首,同时增加郑必坚、龚育之、林子力、滕文生、高尚全等人进入文件起草小组。
1984年8月以后,新的起草班子开始工作。
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的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要把商品经济写进决定,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这句话之外,还要加上一句“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仍有人反对写进商品经济,主要是害怕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起来,会变成资本主义。“因为反对的人官都比我大,所以我没有办法了。”高尚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