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大熊猫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由中央、省、市(州)、县和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五级管理机构形成。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在有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和45个县,都已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熊猫分布省、市(州)、县(市)林业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专(兼)职保护机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能力建设、巡护、救护、监测、社区共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在稳步发展。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有利辅助。迁地保护就是建立人工条件下的大熊猫圈养种群,首先以野外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发展圈养种群数量,最终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其次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良性互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发展体系。
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
50年来,我国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共计繁殖204胎305仔,成活169仔,幼仔平均成活率达55.4%。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地基等单位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总结出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饲料配制、饲喂管理方式和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补给以及饲养环境等因素是制约圈养大熊猫寿命与健康、繁殖力以及圈养种群数量增加的关键。1991-2004年,卧龙中心供繁殖51胎78仔,成活63只,连续5年育幼成活率达到100%。截至2004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数量共计163只,主要集中圈养在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京动物园和陕西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
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在繁殖方面一直面临着三大难题,即“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1998-2000年,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年来开展“大熊猫种公兽培育”等课题的研究,解决了“配种受孕难”问题,使卧龙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雄兽具有自然交配的能力;在解决“受孕难”问题上,采取了为雌性大熊猫提供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等治疗方法,2000年获得成功,使2只多年来不曾产仔的雌兽也顺利产下幼仔;在解决“育幼成活难”问题上,研究人员通过在“育幼环境”、“免疫力”、“人工乳”和“饲喂技术”等环节刻苦攻关,成功地在几个关键方面实现突破。
往期阅读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