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能否“孵金蛋” 中国怎么赚回三千亿
2008年09月12日 11:1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事实·正前方] [刘芳] [奥运] [后奥运] [鸟巢]

中国能否度过赛后低谷?

刘芳:经营和开发奥运场馆的赛后资源,是每个奥运会举办城市都会面临的挑战。由于奥运场馆主要用于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功能比较单一,赛后利用的难度很大。悉尼奥运会曾被萨马兰奇誉为“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但赛后很多场馆门可罗雀,不得不承受巨额亏损。如今北京也将面临这一尴尬,“后奥运时代”场馆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1976年第21届奥运会的“蒙特利尔陷阱”让人记忆犹新,其产生的20多亿美元的赤字由市政府承担,害蒙特利尔的市民为一次奥运背负了20多年的债务。此外,长野、悉尼、雅典奥运场馆都成了政府的沉重包袱。

刘品安(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难题。奥运会的主办国历来都为这个事情头疼。不光是中国,奥运会的主办国都遇到这个问题,所以讲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从北京这次奥运会来看呢,我觉得这些场馆的使用啊,实际上在奥运会之前,国家的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有关部门,他们都开过好几次这方面的研讨会。就是对奥运场馆后的使用进行了一些探索。那么从目前来看呢,国家和北京市对奥运场馆的使用,在奥运会以后,是有一些运作的方案。我们掌握的情况,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而且这些运作方案,有的是应该说是切实可行的。比如说对鸟巢的使用,他们就准备与中信集团,以及根据市场的运作,开发出一些群众性的,一些文娱啊,体育啊,包括甚至把它作为一个部分,做一个商业中心去开发。那么从这种运作模式来讲,应当说能够产生一部分效益,

“鸟巢”是本届奥运会投资最多的奥运场馆项目,也是中国首例实行PPP经营模式的体育馆。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中文译为公私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

而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五棵松奥林匹克篮球馆等项目则实践了BOT模式,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模式,由政府对项目建设、经营提供特许权协议,投资者需全部承担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商业利润,期满后需将场馆交付政府。

刘品安(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这个当然我们PPP的这种形式在奥运场馆的使用中,鸟巢它的首次使用,在我们国家来讲是首次使用,那么这种运营的模式我认为应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它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我感觉这种BOT的形式,从投资到经营这都是于企业的自已建设自己经营,自己的管理,若干年交给国家,这两种模式我觉得对奥运场馆的使用和建设,应该说都是比较合适的

刘芳:所以您认为BOT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刘品安:对我们国家的情来讲,可能会走向市场之后,因为它没有政府的那一块在里面,它的运作可能会更加市场化一点儿,那么这里面有个什么问题呢,像这种大型的场馆,你如果没有政府在一块运作,它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的使用的权威性,使用的公益性得不到保障,如果你采取PPP的形式,就是像鸟巢这样的,它属于国家的体育馆,体育场,那这种情况肯定用PPP的形式要好一点,其他一些运动场馆用BOT的这个形式,这是采取两种模式,不同的场馆不同的场地分别实施。

实际让他的盈利效果,感觉好像,从市场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效益,但是从以人为本,以市民利益为重,这么一个理念出发的话,它是造福于人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既要有一些利益考虑,但是同时还要有一点模糊数学,不能够太精,也不能太考虑经济效益。

一个苦涩的现实使得北京在奥运场馆利用上占有先机--中国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在太少了。根据中国2004年开始进行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显示,当时在北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平方米,而在这2。2平方米中,当时的开放率仅为58%。与此同时,日本的人均场地面积是19平方米。欧美体育大国的人均场地面积更高。

尽管为了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新增了12处场馆,但总的建筑面积除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北京的人均场地面积增加得并不多。而放眼全国,人均场地面积仅有可怜的1。04平方米。因此,体育场馆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