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2年前一本《中国可以说不》在国内外掀起轩然大波,先后被翻译成8种文字,被视为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的见证。随着“升级版”《中国不高兴》面世两岸三地,又重新引发外界对于民族主义的大讨论。香港《文汇报》报道,网友对于书中观点反应两极,有的认为该书“抽丝剥茧驱妖娥,敢为今世开太平”;有的则认为其过于偏激,只是“极左派的胡言乱语”,根本没资格代表全体中国人发言。
中国崛起与民间情绪的发酵
何润锋:紧贴时事,现在开讲,这里是《时事开讲》。
13年前,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书风靡内地,成为当时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的象征符号。13年后,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本叫做《中国不高兴》的书,同样引起了中国内地学界和思想界的广泛的争议。那么这本书究竟在背后是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中国社会结构和情感结构的转型或者改变呢?相关话题,我们今天要请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为我们做点评分析。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出版,是1990年代中国大陆民族主义情绪自然反弹的标志之一,震动西方世界;2009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策划人张小波再次抛出《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再次向西方摊牌”、“民族主义再次升温”……林林总总的标签式评价再次扣在这本必将引起各方争议的政论作品上,但《中国不高兴》的迅速热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邱先生,您认为这本书的出现,它背后有着怎样的一种社会背景?另外这本书,您是否认为它是同意这样一种观点,说这本书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一种集中的体现?
邱震海:对,我觉得这两个问题不是笼统可以回答的,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书出现的背景,这本书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现的某种产物,但是我并不称之为是一个恰当的产物。原因就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崛起有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力、军力,包括经济,包括我们整个的国民心态上升的都很快。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内对外中国的国民都有许多新的期待和新的要求。那么在对外关系方面,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中国和西方无论出于各种原因,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摩擦,包括去年的西藏问题的摩擦,包括中国和欧洲从来没有过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也产生许多摩擦。包括最近一段时间,我想肯定不是巧合,中国跟美国、跟菲律宾等等其他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
所有这些,我想如果放在以前的情况下,可能不至于使中国的民间和知识分子产生许多内心的期待,内心的焦虑,乃至一种其他的希望。但在现在中国整体国力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国民,民间和知识分子就自然对内、对外都有许多要求,所以我称之为,这是在中国发展恰当的阶段出现的一个产物。
下一页:来自民间的自发的一种所谓的新爱国主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