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有时候觉得只是炒概念而已,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个概念问题,这个概念背后实际上蕴含着非常深刻的这种社会背景。在以前的就业人口中间,很多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他不需要受很多的教育,而今天受过知识教育,而且受过高等教育这种职位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在劳动力人口中间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这个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非常突出,那么在中国,我们大家也会感觉到,你真正就是现在需要高等教育这种职业,增加的数量是非常之快的。所以出现一个概念叫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现在的数量,他的绝对数量和他的比重都在大幅度增加。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说,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现在他们会拿出他们盈利或者他们收入的很多钱用于科研或者是培训。那么这些都在说明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依赖跟以前是没法相比的。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就说在知识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什么问题。实际上知识和高等教育历来在很长的时间中间,是非常和谐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或者大学,它垄断着知识,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种类,知识的标准,都是由大学来确定的,大学享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其他机构,他们没有这种资质,没有这种资格,没有这种能力来参与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研究,和知识人的培养。
那么现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之下,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和谐的知识与高等教育,知识与大学的关系,现在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看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到,就是以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培养少量的知识的精英,我们中国在80年代初的时候,恐怕只有3%,5%的适龄人口可以进入大学,今天我们是多少呢,今天可能在20%以上了,对吧,那么在很多国家达到50%以上,在我们国家台湾,那么现在恨不得百分之百的人都能够上到大学了。这个变化为什么会有呢?
这个变化就是因为知识社会在后边起的作用,因为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专门教育的这种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西方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所以有从精英型向大众型高等教育,最后向普及型高等教育发展这么一个路径。那么中国,我们前不久,在十年前,我们自己也扩招,现在高等教育走向了一个大众化(阶段),那么实际上这个从数量上来说,就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数量这方面,现在已经应对了这个挑战,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
从安静走向喧闹,知识社会到来,学校、社会如何反应?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怎样困境?
那么下边两点,我们的高等教育可能回应上面还做得不够,第一点就是大学,或者高等教育跟社会的边界现在越来越模糊了,以前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机构,它处于一个非常清晰的地位,它是一个精英的、象牙塔似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在社会中间有它的研究知识的这个位置。
现在,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之下,关心知识的机构越来越多,刚才提到企业,政府,还有很多私立的,咨询的私人的研究机构,什么智囊库等等,他们都在从事知识的生产,还有人的培养,所以大学跟社会的边界,现在非常模糊,这种模糊就给大学带来一个挑战,因为以前它有个垄断性,现在没有这种垄断性了,那么你培养的人质量高低,你生产的知识是否能够有用,这些都不是由大学本身来定的,必须让参与其中的各个方面来发言,那么企业会说话,雇主会说话,家长会说话,政府会说话,他们都来问,你们高校培养的人到底怎么样,对吧,以前是我独家经营,我可以确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都来问责于大学,所以大学就面临着这种冲突。那么大学要面对这么多的机构的话,它是有很多难处的,如果是一场球赛,只有一个裁判的话,这个比赛是比较好进行的,这个裁判他有权威,错了、对了,他只要哨一吹就定了,不要争论,谁也不许争论,但是现在出现五个裁判的时候,原来这个裁判他就没法做了,这是对大学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对这个挑战,我们的大学回应还很不够,应该说。
那么随着大学与社会边界的这种模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传统的知识体系的边界也开始模糊了,传统的大学,它是建立在一种非常严格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这个体系是在19世纪形成的,从18世纪末开始,一直在世界范围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体系,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学科分物理学、化学,对吧,工程,然后有社会学,政治学,非常清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由于用户就是参与知识创造的人,参与知识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不同,他们提出他们的标准,我不需要你一个物理学家,我需要一个既懂物理,又懂天文,又懂地质的人,那你大学能不能培养,像这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新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这些是传统的学科里边根本没法回答的。
我这只有一个经济系,对吧。经济学院,那边有一个有政治系,政治学院,他们互相各自是做自己的工作,他们有一套学科的规范,方法论,他们的一个知识的传统,都是非常清楚的,那么所有在其中工作的人,还有接受这种教育的人,都必须遵守这种学科的这种文化和传统,规范。你可以假设,如果你写一篇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不符合学科的规范,你说我到经济学院,我提交一份论文,你说我很符合哲学系的这个规范,那经济学院的老师,你导师说,对不起,我们不能授你学位,不能通过,我们不知道你这个规范,我也不能判断你这个哲学论文做得是好是坏,但是需求方,这种需求是包括用户,比如说企业,用人单位,社会上,还有包括学生本身,因为学生是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他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那他可能说,我想有意地把我塑造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可以去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后找个好工作,得到一些更高的报酬。但是当你想有这种尝试的时候,你在现有的大学体制中间,你就会感到寸步难行,因为你的导师他只懂这个知识领域,你问他这个知识领域之外的问题,他说对不起,我爱莫能助,我不知道,我帮不了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