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时代到来 如何重新认识义利之辨?
2009年06月30日 14:15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6月27日《世纪大讲堂》节目:当代社会的义利之辨

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鲁湘:义利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命题之一,重义轻利一直是古老、文明的中国所崇尚的基本准则,但是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古老的准则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义利关系在当代是否已经被抛弃,如何重新认识义利之辨。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

周桂钿,1943年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的学术研究由王充、董仲舒的个案入手,融思辨与考实为一炉,在秦汉思想史领域广有影响。

王鲁湘:周先生20来年,一直在研究中国哲学,关于中国传统儒家的这种义利关系之辨,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一直写着五个大字,仁义礼智信,假如说我们这个天空中,最后只允许写两个字的时候,那中间一定还有一个义字,如果最后只许写一个字的时候,在仁和义之间挑的话,我估计大多数中国人会把那个仁去掉,要把那个义字留着,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中间,似乎义字是一个真正的核心概念,我们可以从很多中国的故事中间,包括我们著名的古典小说中间,《三国演义》也好,《水浒传》也好,在我们中国民间中间,一切都是义字当先,那么这个义字为什么在中国社会,特别在中国民间社会如此重要?

周桂钿:应该说这是很复杂的问题,里边有个发展过程。最早重视义的不是孔子,孔子讲义的时候,不是排在非常重要位置,排在最重要位置的是墨子。墨子后来为跟官府对抗,绝无司法,没有信仰者,但是他的信仰者后来落草为寇,武侠小说那写的东西,都是墨子的后代,墨子,侠客就是墨子造成的。所以《史记》里面讲那个《侠客列传》里面,都是讲墨子的后代。这个应该说他有他的合理性,而这个合理性被孟子吸收了,所以孟子作为儒家是第一个提出来仁义,所以把孔孟之道称为仁义之道,这个跟孟子提倡仁义连称有关系的,所以这个一弄起来,就是仁义就很重要。后来仁义礼智信,是汉代以后逐渐地强调起来,说明这个是一个变化过程。但是整个理论,现在看,为什么强调义跟你这个有关系,为什么老强调义,仁者爱仁是讲爱心的,义就是讲合理性,合理性是可以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合理性。

在这时候什么样是合理,过一段时间,又不是这样的,又换了。所以这个合理性最能够适应社会,与时俱进,所以任何时代,它的义都是对的,因为义的解释不断有所变化。比如说汉朝的时候,子女每天早晨到父母那里请安,都得下跪,现在都不下跪了,因为现在不适应了,这就说明,就是现在的义跟那时候的义是不一样的。

王鲁湘:有没有不随时间条件变化的那个义?

周桂钿:你比如《三国演义》中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最后他们这三个人结成一个武装团伙,然后最后成立了一个军队,分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建立了一个国家,按理说这个时候国家的利益应该高于他们三哥们的这个意志上,但是这三哥们最后发现,他们还是把自己三哥们桃园结义那个义放在国家的利益之上,在他们看起来,他们当时桃园这一拜的时候那个义就是天地之间永恒的、超越一切的。他对国家这个还没有看得那么重,关于这个问题,朱熹的学生,叫陈淳,在《北溪字义》里面他讲了一个,他说那个诸葛亮说要取荆州,那是符合大义的,而刘备呢,因为刘表的关系,不去取,那是不义的,他说不去取不能说就是义了,因为过去很多人就觉得这个是义了他说不是,因为他就是顾了刘表的亲情,没注意这个国家的大局,所以他是不对的,所以这个理解应该说,他那时候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有点创新,理论创新。

那么朱熹说过,义利关系是儒者的第一义,他为什么把义利关系看成是儒者的第一义,这么重要呢?因为那时候,一个做人,一个治国,都有这个问题,都牵涉到,所以他认为是第一要义。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也有人认为重义轻利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追本溯源,什么是利,何谓义?在现代社会又怎样权衡二者关系?著名学者周桂钿主讲当代社会的义利之辨。

义利观,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就是从孔子以前到现在,很多人论述了这个问题,应该说还在继续讨论,也没有最后结论,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基本思想,应该是作为常识保存下来的,但是现在的许多人对儒家的义利观有误解,也有曲解,我认为有必要讲一讲,比如说什么叫义利问题,因为我做过考证,我现在就把结论说一下,利就是以刀割禾,农业文明里面就是收割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当时就是讲的物质利义,义就是合理分配,义利关系就是怎么合理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合理分配,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历史上反复讨论过这些问题,经常的不是偏这一方面,就是偏那一方面,应该说都在孔子的思想范围之内产生一些摆动。孔子关于义利观,他的基本思想实际上非常简单,一个是见利思义,看到有什么好处就想合理不合理,你比如说给你钱你要想想这个钱合理不合理,不合理的就不要,合理的就要。还有给你荣誉,比如说选你当劳动模范,你的劳动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可以作为模范,就是说见利思义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义然后取,如果是合理的你就可以接受,这是简单的两条,好像是很容易,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说,说话不合这两条,做事不合这两条,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说,孟子讲: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不是你的你拿走了就是不义的,这个完全是孔子的思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孟子讲到这样的,就说让我杀一个没有罪恶的人,可以得天下我也不干,那很多人一想,给我天下,给我个处长,我去杀十个都干,这就不义啊。他这个得天下就杀一个都不干,这就是孟子讲的,就是这个义的问题,另外他说,如果是不义的话,给别人一点点东西也不行,也不给,别人给的再多再少都不要,所以义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所以在任何利益面前首先都考虑义到底是合理不合理,这个我认为是儒家关于义利观的基本精神。但这个精神很多人弄不清楚,我说两个例子就知道了。八十年代刚开放改革的时候,说要发展经济然后就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为什么呢?他讲义利之辨,而且重义轻利,如果轻利我们还做生意干什么呢?做生意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你要是轻利了我们还做什么生意啊,老做赔本生意谁做得起啊?

见利思义,非其有而取之非义。儒家把义作为衡量取利的准则。但是现代经济学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孰重孰轻,孰是孰非?著名学者周桂钿主讲当代社会的义利之辨。

重利轻义并不是完全的不要钱,如果该要的不要本身也是不义,比如说孔子他要当官的时候,雇一个他的学生,最穷的学生,叫原宪,让他管家,给他900,那个时候没说单位,这个原宪说给这么多,我不要这么多,我有600就够了,孔子说你不对,你要600我以后就雇不着你了,雇你可以,你不能老在我家当这个管家,你走了别人来了,别人来了怎么办呢?你给他600还是给他900啊?给他900还干,但是他不敢要,你看原宪要600你怎么900啊,如果给600,人家一算不合算不干,那么我就雇不着啦,所以说你不要嫌多,嫌多就不对,孔子就批评他。

《世纪大讲堂》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播出时间

首播: 星期六 14:05—15:00

重播: 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