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精神状态怎样 如何拯救我们的幸福指数?
2009年04月20日 17: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一位网友在网上说,我向往毛泽东时代的精神生活,热爱邓小平时代的物质生活,报纸上有一篇报道,题目是《看到美女就想打招呼,农民工精神生活急需关注》,另一篇网上,报刊的这个题目是,报刊文章的题目是《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还有一篇报道的题目是讲小孩的,说听的是流行音乐,看的是劣质动画,玩的是网络游戏,破折号,儿童的精神生活不应该闹饥荒。有一家刊物惊呼,外资传媒进入,争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位作家议论,广州人过的是物质生活,北京人过的是精神生活,有一篇报道似乎是在反驳但也是在印证这个判断,题目是茶楼蕴含着广东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那么上海怎么样呢?一位学者撰文,谈论海派佛教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有一位从上海到深圳的网友在网上介绍自己到上海以后三个月当中的精神生活。第一参加了一次精神饭局聚会,昨天被一个网友拉去参加了一个主题为万历15年的都市讨论会,第二看了一部电影《达芬奇密码》,第三买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杂志,第四出去旅游了一次,第五见了一个网友,第六看了一本小说。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这个概念是有许许多多,多种多样的理解。

那么我们来看看以精神生活为业,以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精神生活这个概念的?曾经在北大任教了七年的梁漱溟先生,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100多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出发点,梁漱溟认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梁漱溟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处于三种关系当中,物我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也是在北大,解放后在北大教书的冯友兰先生有一个简洁明了的说法,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人在做某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这个话其实是和马克思的观点也差不多,所以东方的哲人和西方的哲人可能有时候见解是所见略同的。马克思说过,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的本能。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或者说这种自我觉解,产生出一个叫做人生意义的东西出来,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出人生意义出来的,这个可以有很多哲学上的这个论证,但是反过来也说,只有对于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觉解的人,人生意义才是一个真实的一个东西,当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我越说越玄了,精神生活的意义还没有说清楚,倒又引出了人生意义的意义这个奇怪的问题出来。

前不久电视剧,有个电视剧叫《士兵突击》,在电视台在网上都热放,剧中看似木讷但内心执著的士兵许三多有一句话引起了许多观众和网友的强烈的共鸣,这句话就是,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这段话当中,生活得好和生活得有意义,这两句话之间是相互定义,绕来绕去的,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大家不觉得它是一种逻辑错误,为什么呢?实际上那是因为这种循环实际上是发生在我们大家多少已经有一些共鸣的背景之下了,这种共同的背景我想用鲁迅的一句话来表示,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一个意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超越,什么是超越?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困境是什么?它和西方社会流行的虚无主义有何异同?

简单地讲人生意义就是人对自己的生活与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理解,精神生活就是对人与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体验。于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就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有什么样的理想和希望,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否足够精神,就取决于我们的理想和希望是否足够精神。前面我们提到冯友兰先生,他在讲了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觉解使这些事情对他有了意义之后,又进一步讲了这种觉解和意义的不同层次,我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用他的话来说,叫做不同的人生境界,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简单地说,在自然境界当中,一个人不去多想他有什么理想和希望,在功利境界当中,人个人所追求的是满足个人或者私家的利益,在道德境界中,一个人所遵循的是整体的或者社会的规范,在天地境界中,一个人所要符合的是宇宙法则或者所谓天理。这个人生境界确实,冯友兰先生直到晚年他认为他毕生提供的他最重要的一个学说,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里我想提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文明的观点。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在彼此并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同时都意识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写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人在自我的深处,在超越的明朗处,体验到绝对性,那么雅斯贝尔斯把产生了这种超越意识的文明叫做轴心文明。

关于轴心文明有许多评论和发挥,这些评论和发挥也会用到许多哲学概念,大家放心,我不引入这些概念了,大家只要记住超越性这个概念就行了,抓住了超越性这个概念就抓住了轴心文明的关键,轴心文明的特点就是做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分,有的哲学家也叫做世界的两重化,就意识到了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超越性可以说是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的最重要的概念,超越的正面意义也用不着解释,要解释的是这个词在这里的用处,说精神生活的特点是具有超越性,是指超越个体生活的部分而指向个体生活的整体,超越作为个体的自我而指向个体所说的团体,超越当下的生活而指向未来的生活,超越物质价值,比方说中国人这个历来重视的福禄寿喜这样一些,而指向精神价值,比方说真善美呀,这个正义,平等,自由这样一些价值,最后超越单个领域的价值而指向无所不包的价值。这种无所不包的价值,雅斯贝尔斯叫做上帝,冯友兰叫做宇宙,我的天地,上帝是神学的概念,天地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神学和形而上学都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神学和形而上学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也成为我们考察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处境的一个重要角度。

当代中国当然是在现代社会,所以我们来看一下精神生活它的现代困境是怎么样的,在现代处境是怎么样的。现代社会在精神领域的根本特点,可以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说,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实际上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人凡事也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以前一般不问为什么要有道德,因为即使问这个问题答案也是现成的,因为上帝或者天理、菩萨或者怎么样要我们有道德。但是对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现代人来说,这个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他还会进一步问,为什么上帝或者天理要我们有道德,甚至还会问为什么你会相信有上帝或者有天理,因此借用王国维的用语,在现代社会,神学和形而上学即使还有可爱性的话,那么它的可信性也已经岌岌可危,甚至荡然无存,上帝死了这个判断,大家都知道,尼采虽然不是说这句话的第一个人,却是强调并且发挥这句话的最出名的人,这句话惊世骇俗,给人印象深刻,尼采认为,由于理性主义和精打细算,由于摧毁自己的过去,控制自己的未来的现代心理,虚无主义将不可避免地降临于世,并最终使欧洲文明走向灾难,尼采在《权力意志》这个序言当中就讲,他是在预言未来200年的这个世界历史的走向,未来200年一定是虚无主义占主导地位,然后欧洲文明分崩离析,最后毁灭的这样一个过程。

前面讲过,轴心时期的各大文明的特点就是产生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两重化,意识到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但重要的是,同为超越,不同轴心文明有不同的超越方式,简单地说,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的特点是外在超越,那么外在超越和内在超越这两种文化在前现代社会以不同方式支撑西方和中国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它们同样遭遇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大冲击,但是冲击的后果有重要的区别,概括地讲,与外在超越的传统相比,内在超越的传统不容易在启蒙的时代、世俗化的时代,因上帝之死而引发极度的悲观和绝望,因为在内在超越的传统当中,上帝的存在本来就不是一根非要不可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相信人性与天道相通,相信只要通过自我修养,恢复本性或者说成就德性,就可以上达天道,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确实比西方传统文化更加信赖人的自觉性,自主性,但是真正愿意,更不要说真正能够实现这种自觉性和自主性的毕竟是少数。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