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那么最后我想稍微再讲几句,最后我想就是讲讲佛教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中间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生态文明的这个提出,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基于地球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整个生态的失衡,以至于直接危及到人类生存的现实而提出来,你比方说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类对于其它生命价值的蔑视,人类除了对自己生命,对其它生命价值的一种蔑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的攫取和肆意的挥霍。物欲的无限追逐和放纵,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精神文明的滞后,使得败金主义凸现,人沦为了物和金钱的奴隶,严重的自我失落。那么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科技万能,对科学的崇拜,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已经陷入了科学的迷信,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造成现在的社会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根源。
那么现在这个生态文明的建立,我想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生态文明的建立的基础,我想是它的生态的伦理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与其它生命之间,包括非生命物体之间,是不是也应当建立一种伦理的关系?也就是对其它的生命,对其它的非生命的物体,是不是应该持有一种敬畏心,是不是应当遵循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生态的平衡。然而要达到人和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谐,必须先达到人类社会的平衡和谐,而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平衡和谐,就必须先达到人的心灵的平衡和谐,我想有这样一个关系。
所以从佛教的视角上看,上诉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根源都是由于人类的贪、嗔、痴三心的恶性的发展造成的,所以自然环保,要从社会环保入手,社会环保要从心灵环保入手。所以我觉得佛教提出的熄灭贪、嗔、痴的理念,可以说是抓住了心灵环保的根本,抓住心灵环保,另外佛教里面有很多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来建设这样一个和谐世界,我觉得应该有,还是有很多的意义,很多的启发的。我们佛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能够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努力地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来做这样的工作,那么我想对今天社会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它一定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的。所以我在这,也来预祝我们第二次世界佛教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今天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佛教的发展如何与当下社会与时俱进?世间你我怎样做到修其身养其心?出世与入世之间,又该如何调整心态?
王鲁湘:非常感谢楼先生精彩的演讲。那么我们都知道,在佛教中间,可以说世界各大宗教中间,最早提倡或者提倡得最彻底的,是一种环保的理念。众生平等。
楼宇烈:对。
王鲁湘:其实就是一种环保的理念。那么我们刚才讲到“和”的时候,我想一个最大的一个东西就是,首先我们人类如何和整个自然友好相处。
楼宇烈:对,尊重其它的生命。
王鲁湘:尊重其它的生命。
楼宇烈:要认同其它生命也有它的存在的价值。我们现在往往就是,好像只有我人类存在最有价值的,其它的可以任我支配。
王鲁湘:对。
楼宇烈:这就是不尊重其它生命的这个价值体现,也不尊重其它的非生命的物质的,我们随意地去改变河流,随意地去改变山,土地,这个其实带来的后果,现在已经都看出来了。
王鲁湘:所以就想起我们这个伟大祖国的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那么我十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叫《重读大黄河》的一个系列电视片。因为从一条河流的定义来看,黄河已经不是一条河流,它是若干个水库的一个连接。
王鲁湘:就是河流自身的生态性,河流自身的它的必须我们去尊重的那些伦理的东西,结果变成了我们一种人本的东西,然后用人本的伦理来支配了生态的伦理,让它成为了我的一个工具,我的服务的对象,结果它变得面目全非。
楼宇烈:这个人类中心论,它不是真正的人本,真正的人本是要尊重,尊重其它的生命,真正的人本是应该。中国是最强调人本的,但是中国也同时强调要敬畏万物。
王鲁湘:敬畏万物。
楼宇烈:那么在中国的观念里边,万物都是有灵的。
王鲁湘:是。
楼宇烈: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所以实际上这个神的概念,也就是让我们对它有一种敬畏感。所以既是人本,但是我们要敬畏,畏天命嘛,这个畏不是害怕的意思,就敬畏的意思。
王鲁湘:敬畏的意思。
楼宇烈:所以这个真正的人本,他是应该对万物都有一种敬畏的。
王鲁湘:我们知道就是在我们的上一辈和上一辈,包括楼先生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他们那一辈人的知识分子中间,有一个很流行的一句口号,叫做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们知道在世间法中间,我们很多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以效率为先的,以效率为先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的竞争,这种争竞之心的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正面上说,它是一个动力,但是它最后产生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这种诸恶并作了,叫诸恶并作。所以如何既保持在世间中间的一种源源不绝的行为的动力,同时又免除掉它产生的诸恶并作的那种恶劣的后果,所以人们就想起了用佛教的出世之心,然后来做这个入世之事,这样的话应该是怎么做才能做得这么样圆融?
楼宇烈:其实现在人们对这个出世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就是认为出世就要离开这个世间,或者就把它看作是一个出家人的事情。其实这个出世,实际上是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我们叫世俗什么,什么叫做世俗社会,世俗社会就是大家来竞争,那么竞争为了什么,两个字,名和利,对不对,所以中国人过去就把名利两个字比喻成什么,名是一条缰绳,就是名缰,利是一把锁,叫利锁。
王鲁湘:利锁。
楼宇烈:名缰利锁。我想所谓的世俗就是脱不开这个名和利。那么这个通过名和利来促使我们去追求,这个不一定,名和利也不一定是个人,也可以整个人类的。我想我们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面,我们能够放下名利,不为名利去做事,而是为了众生去做事,那我就想它就是出世,这就是一种出世经,所以并不是什么很玄妙的,出世一定要是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来锻炼我们,所以我觉得这个出世入世,从大乘佛教开展以来,就是就不把它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而是一个世界里面,对它的一种认识,对它一种心态的改变,一种价值观念的改变,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
王鲁湘:下面请在座的同学向楼先生提问。
提问:楼老师,您好,在这个喧嚣繁杂的社会里,每个人不可能超凡脱俗,每个人内心深处而又寻求一份心灵的清凉,而我们怎么样来调和这种积极的入世思想和消极的出世思想?谢谢。
楼宇烈:我想这个也是一个,每一个人的一种心态的问题,你刚才讲,在这样一个繁杂的这样一个社会中间,要能不能保持一种很平静的心态,确实是很难,但是并不是不能做到,所以这个儒家有一句话,好像是《孟子》里边讲的,有很多事情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楼宇烈: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是说不能够去做到,而是你不去做,那么中国非常强调什么事情都要反省,内求,反省内求,反身而成嘛,乐莫大焉,所以其实很多这个,你说周围环境有这样的,但是我们总可以做到,在这个环境中间,有我可以自己作主的那么一小块地方,这是一定可以找到的,只要你用心去找,是一定可以找到的。你不去找,那么永远是埋怨这个环境,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怨天尤人,这个中国的文化里面,就是强调我们碰到什么事情,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反省自求,所以这个本身就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一个磨炼的过程,一个磨炼的过程。所以佛教也在很多情况下面,把我们面前所碰到的一切事情,以及你在现在在做的一些事情,就看作一个修行的过程,我曾经有一次在协和医院给他们一些外科大夫们讲修养的问题,他们希望我讲一讲,我就讲到了,医生,医生治病的过程就是治我修行的过程,我们不要把这个离开了我这个做手术去修行去,你能修行出什么来呢,所以要把那个做手术的过程,给每一个病人做手术的过程,就看作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他有钱,我也这么给他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没钱,该这么做,也得这么做,这就是一个修行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都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作主的那一点点地方,这个领域里边,能够抓住这一点,那么你今天改变了这一天,那么它就会地盘扩大一点,明天可以改变得更多一点,后天又能够改变更多一点。那么现在的环境不允许你去改变,那就先不改变嘛。
王鲁湘:独善其身先。
楼宇烈:这个穷则独善其身啊,达则兼善天下,我们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心态,我想是可以解决的。
王鲁湘:非常感谢楼宇烈教授精彩的演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他教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在纷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凉的风,滋润我们的心灵。人间佛教,佛在人间,和谐世界,众缘和合。让我们在佛学的开悟中间心平气和,悲智双运,有缘惜缘,无缘结缘,好好地活在当下。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世纪大讲堂》。
首播: 星期六 14:05—15:00
重播: 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编辑: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