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秋雨时分 > 往期文稿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敦煌石窟] [秋雨时分] [余秋雨] [宗教信仰] [佛教] |
|
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不会今天全讲完,但是我很想听听大家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什么佛教在中国能够生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以前中国的传统中无论是儒教还是道家都没有一种真正的宗教性和这种信仰的力量。佛教的传入和扎根弥补了这一点,我觉得佛教好像门槛会比较低,就是即使不认识字的老太太也可以说我信佛教。但是比如说像儒家道家,它可能要求人们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和文学修养在里面,所以可能就是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接受吧。
佛教传播证明中国社会心理上的缺失
佛教和中国原有的文化的一种区别就是中国的文化,就是它在最高的层次上、对信仰层次缺少自己的构建。在传播层面上,对于普通的不识字的大众,它又缺少自己的关爱。所以这两点,佛教正是在制高和制底的两点上克服了中国原来的文化存在的弊病,我觉得因为当时魏晋的时候属于一个比较动乱的年代,而法家和儒家他们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一种官方等级思想。当时比较流行的是玄学,而玄学主要流行在上层的士大夫阶层里面,也是比较关注上层社会的人的,而佛教可能比较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们让人追求来生,追求彼岸,追求涅磐的境界,所以会让人产生那种比较美好的愿望。
佛教能够在中国这个时期很顺利地传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没有宗教,那么我觉得其实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样,它传入是因为它对人生的关怀。那么中国之所以接受它,能够顺利地接受它,也是因为这个时候在这个领域上中国一直是空白的。佛教对于中国已有文化的重要补充,不仅仅是概念学理上的,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上的。它的快速证明中华文化在社会心理上的一大欠缺,又证明中华文化在文明传播上的一大欠缺。
这种佛教的力量是这样的:他们为做好事感到快乐,他们因做好事而成为群体,他们冥冥之中有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对他们来说是毫不实际的--就是念佛,念佛的内容他们不清楚,但抬起头来看到雕塑当中,慈眉善目的佛像,他知道人世间至高的目标就在那儿,就在佛的表情之中。
和我们关系最大的就是念佛,念佛他们也不知道印度,就是念佛、做好事,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到处土匪横行的时代,就是靠这样的力量维系着文明,维系着基本生活,维系着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就靠这样的力量而不是其他力量。文化的重镇除了小学老师之外就是庙,因为和尚识字,什么事情就去问他,小孩出生以后起名字也去问他,和尚就是当地的文化的重镇的代表人物。
像这样的一种过程,大概可以看成几千年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结构。
相关阅读
编辑:
孙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