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冷暖人生 > 正文 |
|
|
相遇是历史的巧合 还是命中注定
晓楠:来自内蒙古的钢特和南京郊区的陈家人,素未谋面。如今,他们却共同享有着一份难得的幸运。他们是这支奇特的南下寻亲队伍中为数不多资料初步吻合的人,虽然还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他们的亲缘关系,但这一点点地希望已经足以让同行人们对他羡慕万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南下寻亲之旅,可比大海捞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孤儿,寻亲,这本应该是离奇少见的个人遭际在这里却忽然之间像是被复制过一样成为了一群人的集体命运,他们的相遇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是什么能造就了这么多的骨肉离分?故事还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1960年起,连续三年的严重的大饥荒笼罩全国,人口密集的苏浙皖农村一带,粮食严重短缺,万般无奈之下,很多当地的农民认为城里有饭吃,纷纷将自家的幼子遗留在城市的街头。1960年,南京、上海、无锡等地的孤儿院中因此就一下子增加了数万名孤儿,不堪重负,为此国家紧急将这些孤儿疏散到华北东北和内蒙,动员当地人领养。由此,数万名江南孤儿远离他们的家乡,他们的姓名、年龄和身世,像谜一样从此走进他一生的命运。
解说:奶奶提到的被送走的孙子其实是陈家的次子。1959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大食堂运动"已经使江苏农村的民生陷于困境,母亲徐荣珍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去公社稻田里偷割稻子,被公家人发现后连夜逃走,不知去向,60年初,大饥荒来临,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在家的父亲陈孝和,生活被逼入了绝境。
老头:哪有东西吃,草根都吃,咸菜的根都吃。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不是我一家,大多数,在农村都没有得吃,我们这个地方一百多天没发一颗粮食。实在没有办法了,小孩饿瘫了,饿得不能走,瘦得不像人,那个脸这一点点大小。
解说:绝境当前,陈孝和决定外出逃荒,他把长子留给父母,也忍痛在心中为小儿子选择了唯一的一条生路。1960年3月8日,是陈孝和一生中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背起快到三岁的幼子陈世昆,与几个乡亲踏上了通往南京的大路。
陈世昆:到南京新街口,我记得是个面店,当时我们去了里面,我就买了两个包子给小孩吃的。他就趴在那吃的,外头披了一个大棉袄,厚棉袄。
解说:陈孝和将自己的大棉袄披在儿子的身上,最后看了一眼正在狼吞虎咽吃包子的儿子,眼泪一下子蒙住了他的双眼。
老头:老二只顾吃,看都不看,只顾吃。他从来没见过包子。
陈世昆:当是我在哭,他们三个架着我哭着走的。我还想回头,出了门我还想回头,他们把我拖走了。
晓楠:这父子诀别的悲惨一幕,就发生在47年前,南京的一个面馆里。如今,47年过去了,当我们再度漫步南京街头,看着满眼的高楼与车流,奔忙的人群,我们一次次的想象那个场景、也试图去感受那个父亲彼时的心情,总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是,很多人告诉我们,这样的痛没有亲生经历过那样的年代那种境遇的人,只怕永远难以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据保守估计,至少有五万个孩子,像陈世昆一样被他们的父母遗弃在城市街头,也就是说,刚刚我们看到的那样一幕,曾经上演过成千上万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心情。
而半个世纪过去,这数万名江南孤儿以及数万个当年骨肉离散的家庭所衍生出来的亲情悲剧,所波及到的人数,更是难以计算,陈家的故事,只是失散的茫茫人海中我们得以窥见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解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母亲徐荣珍返回家乡,见到了刚刚逃荒归来的丈夫,还有残破的家。
40年过去了,陈孝和和徐荣珍又养育了几个女儿,但是小儿子陈世昆却成为一家人心中永远的痛。全家人在悲伤、期盼和寻找中度过了四十年。
陈世昆:妈妈背着爸爸淌眼泪,爸爸背着妈妈也淌眼泪。妈妈怕爸爸伤心,爸爸怕妈妈伤心,我说我哥哥为什么不来找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天天想你,天天盼你你为什么不来找我们呢?
老头:我天天看电视。第一次看到寻亲的时候流眼泪,看到人家的孩子。过年过节想起来,没办法流眼泪。我想我们找他,他如果不找我们也很难找到,他认也好,不认也好。
相关阅读: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