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诞生不久,百废待兴,在各个方面均面临着极大困难。而它的主要对手,则是刚从二战的胜利中走来的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的美国,以及由15个国家组成的入侵朝鲜的“联合国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便将多国部队从鸭绿江畔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旁。
然而,谈判桌上的较量也同样尖锐、复杂。在政治和军事两条战线上,李克农和彭德怀,一文一武,一谈一打。谈,针锋相对;打,寸土必争。谈了两年,也打了两年,最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毛泽东,无论是战场上还是谈判中,都无疑扮演了总导演的角色。
一、侵朝美军耗损巨大难以为继,毛泽东抓住时机打开和谈大门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五六月间,经过连续5次战役的激烈较量,战争逐步陷入到胶着状态。此时,美国已经不可能吞并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中国大陆了。这种局面,是完全出乎美国政府的预料的。
在为时一年的侵朝战争中,美国付出了8.8万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其兵员伤亡和军费消耗都比它在二战第一年中的损耗多出一倍,约相当于其整个二战时期全部损失的三分之一。
即使这样,却仍然无法改变他们在军事上不能取胜的局面。同时,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厌战情绪和统治集团及其盟国内部的矛盾分歧,美国人开始谋求停战谈判,以便从朝鲜战场这个“无底洞”中尽快脱身。
1951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向杜鲁门总统提出建议:争取用“谈判方式”解决朝鲜问题。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杜鲁门的批准。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前驻苏大使凯南,非正式地拜会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美国政府准备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愿意恢复战前状态。
毛泽东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契机,6月3日,毛泽东接见专门从朝鲜赶来的金日成,同他具体商谈停战谈判的方案。5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了目前需要商量解决的一些问题,并说,“我们想派高岗同志于日内乘飞机去莫斯科向您汇报”,“金日成同志现来北京,他愿意偕高岗同志一道去”。
斯大林同意后,6月10日,高岗与金日成前往莫斯科。13日,斯大林同他们举行了会谈。当日毛泽东复电高、金,提出了和谈建议的设想:“在目前两个月内朝中军队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指停战谈判问题——编者注),而宜用下列方式:1.等待敌人提出;2.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有所表示。……究以何种方式为宜,请你们和菲里波夫同志(即斯大林——编者注)商量决定。”
斯大林采纳了毛泽东的后一个建议,决定由苏联出面,对美方的试探作出反应。
然而,要使和平的可能变为现实,必须要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因此如何巩固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成果、进一步提高志愿军的作战能力,成为毛泽东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6月11日,就在高、金刚刚赴苏,即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即致电彭德怀,指出:1.要以积极防御的方法,坚持铁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线,不使敌人超过伊川线;2.迅速补充3兵团、19兵团至每军4.5万人,并加强训练;3.13兵团停止休整;4.加强各军师火力,特别是反坦克反空军炮火;5.迅速修通熙川至宁远、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条,最好两条;6.在熙川、德川和孟山地区囤积相当数量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倡议交战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同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和谈。同时提议,将会谈地点设在停泊于元山港的一艘丹麦舰的军船上。
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联名复电李奇微:同意举行停战谈判。但,建议将谈判地点设在“三八线”以南的开城地区。
至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业已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