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将军萧克的传奇人生
2008年11月10日 09:51郴州新闻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萧克] [南昌起义]

文诗潮涌,著作等身

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曾称萧克为“军中学者”,这和作家夏衍称赞《浴血罗霄》为“奇书”。 萧克一边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边在马背上写小说,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这是一‘奇’。可惜《浴血罗霄》这本书还没出版就被批判了两次,50年后才面世,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此为另一‘奇’。”

萧克萌发写小说的念头,是在西安事变之后,当时他拿到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铁流》,如饥似喝一口气读完。觉得书中描写的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一支俄国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逐步锻炼成有纪律的革命队伍的故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是如此相似!他由此想到,应该写一部中国的《铁流》,用来激励人们的斗志这不也是很好的革命武器吗?

记得在1937年5月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提出准备抗战。会后,他返回驻在甘肃镇原的红31军军部。一路上,放眼黄土高原,追思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颇有些心潮起伏意难平的感慨。他觉得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规模宏大、激烈,情况复杂尖锐,在战史上并不多见。一曲曲壮歌,一幕幕悲剧,可歌可泣!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对于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后代创造美好的未来,将是有益的。于是,就动笔了。

搞文学创作是艰难的,对于他更是如此,也许是“初生之犊不畏虎”吧。在战争年代,除军队建设、反扫荡、打仗外,还要参加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所以,他写作的时间一般都在夜晚,白天一般不写,要写就是躲飞机的时刻。那时,日寇设在北京的航空学校,以京西我区作演练目标,常常来轰炸射击。一到防空袭时,他就背张小凳子,朝村外的山坡边上一坐就开始写作了。这时,无论飞机怎样飞来飞去,都影响不了他的思路。

当时资料缺乏,他就凭自己的记忆和周围战友的讲述;没有草稿纸,就四处找纸,颜色不 一、大小不同,抓到什么纸都写;时间有限,就用清晨和夜间,甚至躲敌人空袭的时候也成了写作时间。无论敌机如何在上空“伴奏”,一点都影响不了他如涌的文思。

就这样,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一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终于完成了。但他没想到,在1985年批判“教条主义”的运动中,他受到错误处理,小说也被当成“靶子”遭到批判,给萧克招来横祸。直到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小说才正式出版,这时萧克已80岁了。萧克在回忆中感慨:“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诗问世意难酬,愧对诸君奖过遒。

非属附庸风雅事,但倾心海报同俦。

这是萧克1991年10月19日有感而作的一首小诗,展现了将军诗歌创作的襟怀。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萧克诗稿》。他在该书《后记》写道:

“我喜欢写几句诗,首称是与自己幼时所受的影响有关。我从私塾开始识字,做对联,读四书和古诗以及《声律启蒙》。三伯父是拔贡,他的四方韵文、绝句给我印象很深。上高等小学尤其是进简易师范后,国文教师既提倡白话文、白话诗、但又教那些古文、古诗,周末作文,文言白话均可,我有时还学写些旧体诗,教师亦持赞赏态度。”

“1926年从军以后,也常常读一些新文学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繁星》、胡适的《尝试集》,以及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等。虽然战事频繁,便在写战斗文书、训令、布告和报告之后,有时也写几句诗。还用韵文写过布告。解放以后,读写得多些了,和战争年代那些马背诗相比,抒情、叙事、感怀,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比过去更宽更多了。这些诗,有的是我个人的经历感受,更多的是对社会变化和一些历史事件的抒怀。”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