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梁文道:我平常偶尔会在这个节目里面介绍一些杂志,今天我也想跟大家介绍一本,你也不知道该说是书好还是杂志好的刊物,这么讲吧,我们该说这种杂志优点像文库。什么叫文库呢?也就是说过去曾经有过这么一种题材的出版品,它有点像我们一般看的《读者文摘》这类文摘性的刊物,就是说它有很多文章结集在一起,变成一本杂志,定期出版。
可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这本《读库》,它就有一点不一样,它虽然像是个杂志,因为它是个季刊,一年出四本;可是它无论从装订或者各方面内容、文章的长度来讲,都更像是一本文集,像是一本书。特别是我很喜欢这本《读库》在张立宪先生他的主编下,风格非常的强烈,首先这个装帧设计这个封面就很讨喜人,如今能够这么素雅做封面的书已经非常少。
而且你说它是杂志吧?它里头有书签,而且每一期都还有个藏书票,那么有藏书票就一般来讲,我们就已经当做是书了。你看买一本杂志里面送一个藏书票,这是不是很好呢?而且我觉得这里面的文章,有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什么编辑前言。一般杂志或者是一本书,都要编辑,如果是文集的话,编辑得出来说几句话吧?
《读库》主编:张立宪
不,张立宪很有性格,编这本读库的时候,他不会在这里面加上太多编辑的,他直接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意思。相反的,一个编辑想让读者看到,想让读者知道,想表达出来的态度跟想法,已经完全融贯在他选择的跟邀约的这些稿件里面了。比如说我手上这一本是08年第四本的,也就是最后一本的《读库》,我们看看这里面有些什么好文章。
那么它的文章可以说是杂七杂八什么都有,但是我觉得总是能够有一种共同的风格出来。比如说我先给大家讲讲看,像这一期它有个重点的长篇文章,长达70页,这也是它的特色,每一次都会有一些文章几万字,一本小书一样几十页的刊登出来。这一期它的重点文章叫做《八月的乡村》,所谓的《八月的乡村》指的就是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些农村故事。
《读库》
那农村故事还不是一般的农村故事。正是我们很多奥运会的选手们,他们来自哪些农村,这就有一群记者去探访了很多我们的奥运金牌得主。比如说像剑客仲满,或者像柔道选手杨秀丽,到他们的老家去看看,这些家乡里面的这些父母们,他的家庭平常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总结起来可以说这么一句,整个八月对这几十条的村子来讲,有翻天覆地的大的变化。过去这个父母说不定每天得到猪圈里头倒这个潲水,或者开这个小出租车到处跑,生活挺辛苦的。而且总是我发现这十几个村子里面起码有一半以上家庭是负债,等到儿女终于拿到奥运金牌了,日子也就好过了。
可是问题是这里面让我们更加感觉到的就是,在我们全国有多少这样的运动选手,他们如果拿不到奥运奖牌的话,那么他们的家庭是不是表示就是要这样子过日子过下去呢?那么当运动员的前途又在哪里呢?所以当我们在奥运里面看到我们举国体制的优秀的地方的时候,我们也从这些文章看到另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
那个担忧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他们开始不大愿意想去体校里面当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专业运动员拿不到奖牌而退役之后,他的生活、他的出路,可以是非常有限、非常凄苦的。
同时这一本《读库》里面还有好几篇很有趣的文章,比如说有著名的编剧芦苇跟王天兵有个对谈,就谈他编剧的心得。我建议所有对写文章、做创作、尤其是搞电影的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里面提出了关于很多电影编辑的真知灼见。特别是有一点我发现他讲的非常对,芦苇就说,他一开始讲电影编剧,就是这个好莱坞的类型片开始讲起。
这一般的都是我们国内的电影学院里面很多学生、教授都看不起的,这是好莱坞的类型片。看不起类型片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后来搞出来的剧本,基本上是不可看的,我们的电影在情节方面往往很弱,就是因为最基本的商业类型片这一关功夫没有把握好。另外这一集还有很多比如说像讲到日本的动画片、日本的机器人漫画片、讲老电影,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
好了,那么这本《读库》到底有什么统一的风格呢?我的看法是这样,就是我会用一个“代”的观念来理解它,什么叫“代”呢?基本上这本书我会理解为是一个70后的人,或者60后、70后的人看会特别有感觉。因为他总是他提到的那些东西,他那种口味、那种品位,我觉得就是我们70后或者60后一代人的一种口味。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我们所关心的东西,可以是很多领域、杂七杂八的,那么它就在这些领域里面把这些东西结集起来。
尤其这一期我觉得有一点,我作为一个香港人看了特别的感伤的,就是里面提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在今年发生的,我也写文章谈过,就是香港有一家老牌的二楼书店青文书屋。他的老板罗志华在生意不景结束了这门买卖,这个非常有名的书店之后,在过年的时候,农历年新年前的时候,他在自己一个很破旧的、很拥挤的小货场在整理那些藏书的时候,不小心被几十箱掉下来的书压住,当场压死。结果过了十天之后,这个尸臭味传出去大家才知道,才进去找,找到他才发现这个事情。
这个故事说起来,我发现很多大陆的网民或者一些读者已经都知道了,因为这个故事太有象征意味了。一个卖小众的出版品在香港被很多人认为是文化沙漠这样的城市里面,坚持做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卖这些书。最后这个书店倒掉了,卖不去的书积压在货仓里面,结果在这个货仓里面收拾东西的时候,还被这些卖不去的书把自己压死了。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唐峥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谈这件事的来龙去末,顺便也讲了很多香港二楼书屋种种的过去、现在甚至如果有未来的话,也包括他的未来,是我看过关于这件事里面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我相信就算不是香港的读者去看这篇文章也能够从里面感觉到,不只是香港的文化气候,也能看到一点点关于书跟人之间那种种复杂的感情跟关系。
关于张立宪:
河北赵县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数字六(更多理由请参看《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以老六自称,网名见招拆招。现居北京。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事关江湖》、《家卫森林》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
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无论从内容、版式还是到装帧,其追求完美及一丝不苟,均令许多出版界同行汗颜。其所开设的读书博客,成了“读库”迷实现诸种交流的良好平台。
张立宪(老六)文风平朴风趣,为人勤慎,做事踏实,其摁住美编表达欲望的装帧理念,在国内图书界独树一帜,使得那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美术作风靠边站,可谓别出心裁。其所经营的《读库》所刊发的文章,被不少读者认为是“有趣、有料、有种”的“三有”标准,而他在博客上刊登的出书信息,以及他人对于《读库》的评论,有效形成了编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关于读库: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02:50—03:00,11:30—11:4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