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独家稿件 转载需经凤凰网授权
《风云对话》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星期六 19:30-20:00
回放:星期日 02:40-03:10/10:00-10:30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传说,它不仅表达了古人对月亮的神往,更是传承了中国人奔向月球的梦想。多少年来国人一直梦想有朝一日也“可上九天揽月”。
今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傲然腾空踏上38万公里之遥的探月征途,成就了国人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
阮次山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风云对话,我是阮次山。
过去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对月亮有过很多的梦想,有过很多美丽而罗曼蒂克的传说,嫦娥奔月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抬头望明月的时候想到很多事,想到那轮明月代表的是什么,所以在我们中国,在国力到达某一个程度的时候我们也想到太空,想到月亮上去,想去探索月亮的神秘,那么这种探索不是像西方国家说要征服自然,而是我们要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要用我们的科技,我们探索太空的科技能力来展出来,来实现我们中国人的梦想。
所以最近大家都非常津津乐道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在我们中国科学家手中具体的实现,我们的嫦娥一号已经升空,我们的嫦娥一号已经从太空传回来一张扫射月球表面情况的照片,这种在镜头上面看到中国的科学家达到这个目标时候的欢呼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鼓舞。因此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国防科工委主管嫦娥奔月项目的副主任,也是我们太空计划的一个主要的决策者孙来燕先生来跟我们谈一谈嫦娥奔月,嫦娥一号的各种往事跟未来的展望,请看我跟他之间的谈话。
孙主任,过去这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美国他们发射卫星升空,然后在1970年阿姆斯特朗又降地球上,我记得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哲学家他讲,他说当年我们人登上月球了以后全世界都感慨,说我们终于征服了自然,可是越到地球的探测越发现宇宙是非常渺茫而且是深不可测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就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对宇宙的追求,像我们的太空计划,嫦娥或者是神舟计划,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我们现在是处于追求知识的阶段?还是我们现在追求技术的阶段?
孙来燕
不太一样的这个概念,刚才您提到,我想说是征服自然,我想更不如说我们应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人跟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过去我们古人讲要“天人合一”,这个老子说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我想我们这个发展航天事业很重要的还是一个认识未知的世界,使得我们真正了解客观的一些规律,对我们这个地球的形成、宇宙的形成更多的了解它,然后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人类。
这个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7年10月4号是由前苏联发射成功的,今年正好是50周年,那我们国家这个航天事业创建是1956年,1956年10月8号,我们去年刚刚庆祝了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这个标志就是我们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就是第一个导弹研究院。那么当时航天主要是要首先是进入空间的能力,那么这个其它一些国家,像前苏联、美国、德国,都是一开始从发展导弹开始的,之后进行了一些分支,那么逐渐逐渐分离出来。像我们一般说搞一个卫星,它是五大系统,它就得有运载火箭变成运载火箭、有卫星,要有发射场,有这个测控,再有一个地面应用系统。
总的来讲呢,我们这个说是,嫦娥卫星发射成功,我们首次月球探测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们继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为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无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特征和地月空间环境,而第二阶段的难点是卫星登月的过程中是需要在地球上控制,由于距离遥远,信号来回传递也需要时间,而月球表面由于经过几亿年的侵蚀,地面也有高低起伏,所以一定要选择在平坦的地方着陆。当然我们还是针对这个难点特殊点的攻关,这个要一些关键技术,要把它抓住攻关。38万公里就是关键技术, 这个如何到那儿制动也是关键技术,这个轨道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第一次要设计这个轨道往月球奔。比如你可能注意到我们有一个“三个”就是24小时轨道转了三天,这就是考虑到发射窗口,因为发射窗口订在10月24号或者25、26,这个是跟我们的轨道计算紧密相关的,它要保证,比如说24号发射,要保证就要在11月5号月球到那一点的时候和它交会,就要握手,大家要握手要约会,错过了这个就擦肩而过,所以这据这个严格计算,如果说我们24号发射不了我们就25号,那这个它就不要在这个,24小时轨道上转三圈,它就可以转两圈,26号的就转一圈,这都经过很好的设计。所以要突破这些技术难点,同时地面要做大量的实验,如何去保证,打上天出了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的手段现在还不能说是派一个救护车和一个救护飞机去给它维修,所以这个地面要反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