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西方记者莫理循
2010年03月13日 17:2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解说:当时,莫理循在这片北京最有贵族气息的地区,花了一百五十三英镑,买了二十六间房间的大宅子,这里是北京王府井菜厂胡同。从此处往南一直到百货大楼,据考证,当年全部是莫理循在北京的宅邸,因为莫宅在此,当时的王府井大街甚至改为“莫理循大街”。

就在莫理循成为中国政府顾问的这一年,他结束了五十年的单身生活,娶了自己的秘书,二十三岁的珍妮·罗宾为妻,婚后,莫理循对妻子言听计从,为了陪妻子,他减少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为此,袁世凯经常开他的玩笑。

莫理循的好友记者端纳曾在报上评价莫理循,作为一名《泰晤士报记者时,他的盛誉是现在的两倍,影响力是现在的三倍。

沈嘉蔚:端纳就评论说莫理循自从做了中国顾问以后,他在西方的威信就一落千丈,人们觉得他是向着中国人了,而中国人也不买他的账。

窦坤:中国人就说对他,也不可能说完全地把什么事情都告诉他。另外就是说对所有的不光对他,对所有的当时的外国顾问是一样的。

张国刚:袁世凯呢,他还是个旧体制内的一个新式军人。

沈嘉蔚:(他给)总统的那些建议没有一个被采纳的,最后他发现他拿了高薪什么也干不成,他就特别苦恼,他还要跑到英国去为中国拼命地就是说好话,就是宣传中国如何之进步,怎么好,怎么好。这样呢,弄得就是两边都不是人。

解说:写日记是莫理循发泄情绪的重要手段,他做了袁世凯的顾问后,曾在日记中抱怨。我渴望工作,但又无事可做,这些生性好疑的东方人,彼此之间互相猜疑,尤其不信任外国人,我的顾问一职形同虚设。

沈嘉蔚:他确实是要帮中国做事情,但是呢,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就是说,他是以一个,他是一个西方人,而且是个英国人。他以英国的这个模式想要来改造中国,他希望中国成为一个法治的国家。那么他帮助中国联系借款,给他们各种建议,应该怎么做,那样做。

他都是为了中国能够加入到这个国际的这个民主国家大家庭中间来,现实又是那么的,差距那么大,是吧,那么总是不能够实现。

解说:1915年1月18日下午三时,“历史上最为偷偷摸摸的外交打击”正在怀仁堂袁世凯的理政处悄然上演,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将一份标有“最高机密”的文件交给了袁世凯,这份文件就是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沈嘉蔚:当时欧洲在打仗,所以顾不上中国了,日本一看机会来了,他就让日置益,就是当时驻华大使,直接就面见袁世凯,给了他“二十一条”,就说你必须全部都接受,而且你不可以公诸于众。

解说:原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欧美无暇东顾,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意欲中国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并要求袁世凯政府不得泄漏条约内容。

张国刚:孙中山是跟日本人联合在一起的,那么日本人又拿着这个威胁袁世凯,你接受我的“二十一条”,不然我就扶植孙中山,这是莫理循他们的看法。

沈嘉蔚:但是,一开始莫理循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对照了莫理循的信,他说他一开始他写给,他的心里说,我也不知道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窦坤:这个“二十一条”是秘密地交给那个袁世凯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袁世凯还是希望能够把这个消息泄漏出去,就是到2月5日的时候,袁世凯就邀请莫理循到他那,接见他,跟他讲了那么一个小时的那么长的时间,就是等于口头告诉他“二十一条”是怎么回事,就详细的内容全部都告诉他了,但是不允许他笔录,他回去马上就是写了一个备忘录。

解说:莫理循即使得知了“二十一条”的内容,也不能将它正式公开,此时,莫理循想到了一个人,他的朋友记者端纳。日后,端纳在口述自传《中国的端纳》里,曾生动地描述了二人合演的一出哑剧。

他就叫端纳来,端纳那时候为一个美国报纸做记者,端纳就去了,去了以后,端纳比他小十多岁。那么去了以后,莫理循在书房里面,他说你先等着坐一会儿,他说我到里面要去有点事情,我回来再跟你说话,手就摁了一下一叠文件上面,端纳因为他俩是老朋友了,端纳马上知道他的意思,看了看那卷东西就是“二十一条”,拿来塞在自己口袋里走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孔繁星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