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因为莫理循是个,长期是个光棍,那么他家里呢,有一大帮的仆人给他干事,他每年都要请一个日本摄影师来给拍个全家福,他坐在那,所有仆人在那,在注上谁谁谁,所以呢,他跟仆人的关系是非同寻常的,等于是他大家庭的一部分。
另外呢,他也有一些证据证明呢,在“义和团事件”中间他保护了他们。因为“义和团事件”期间呢,这个在北京的洋人是处境非常为难的,非常艰难,而且呢,尤其是教民,他们是义和团杀戮的第一对象。
解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排外的“义和团事件”,以次为题材,沈嘉蔚先生创作了这幅画。
沈嘉蔚:在文艺复兴时候的一张名作,叫《哀悼基督》,那么这个基督呢,我为什么要放到这个桌子上呢。因为这个义和团一说就是爱国主义,你爱国主义怎么了,你杀的都是中国人,而且你杀掉一个教士,也要杀一百个中国人,教民。所以我这里面就说,基督首先被义和团杀了一次。然后,八国联军来了以后,因为烧杀抢掠么,三天三夜烧杀抢掠。
八国联军他们大部分人是基督徒,那么从精神的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是违背了基督的教义,那么等于基督又一次被谋杀。所以呢我说两方面一起合谋,就把基督给干掉了,有这层的意思。
解说:1900年“拳乱”爆发后,狂热的义和团拳民,屠杀洋人和中国教民。三十八岁的莫理循,当时同四百七十二个洋人,一直躲在东郊民巷的英国公使馆中。避难期间,莫理循还费劲周折保护了自己的仆人和中国教徒,这在很多西方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沈嘉蔚:正是他自己就在当时的英国公使馆,前面是条河,在那里安置了上千名这个中国的难民,都是教民。这些人呢,因为主要是莫理循的原因就得以生存下来。他把他们安置下来,洋人中间也有反对他的。觉得好像疯了,你怎么能保护住他们。
解说:“庚子之乱”后,中国开始了改良与革命的赛跑,立宪运动,用君主立宪代替专制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的同时,革命党也在南方暴动频繁。作为记者,莫理循经常接触中国的上层,尤其与李鸿章的接班人袁世凯过从甚密。
窦坤(《北京的莫理循》作者):“义和团运动”之后,然后,袁世凯不是当那个直隶总督嘛,那么天津那时候不是被那个,就等于说被联军占领啊,那个有一个天津那个叫督统衙门吧。那么袁世凯要求说要把那收回,那莫理循就是在这个时候采访他,他看到了就是一个爱国的一个官吏的形象。
解说:对南方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莫理循并不看好,他是君主立宪制和渐进改革的坚决拥趸,他认为革命的代价高昂,加上孙中山与日本人卿卿我我,颇为忌讳。
张国刚(《中西文明的碰撞》作者):“武昌起义”前,他就不断地批评孙逸仙跟日本人的这种接触,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他一直是写这样的文章。
解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张莫理循画册中的照片,拍摄于武昌起义后的汉口,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汉口几乎被战火焚为灰烬。耳濡目染革命的代价,12月29日,莫理循在给《泰晤士报》同僚布拉姆的信中说,如果袁世凯就职大总统,我认为这也许是最佳的解决途径。
窦坤:他就说,因为对中国这种国情的这种认识,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达到变革的目的,他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出路,所以呢,他当然很支持袁世凯了,那么孙中山就是很激进了。
张国刚:所以我想袁世凯众望所归是由于他训练新军,而且能被清廷接受,他自己呢又对外还表现出一种开明,至于他,他是不是有新的思想,有国际的眼光,这是他的悲剧。
解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正式登了中国的最高政治舞台,他向莫理循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莫出任中国政府顾问。
张国刚:莫理循有个很重要的一个,一个是他有很高的威望,他没有那种列强的政府背景,所以用这样的人也很放心,再一个莫理循呢,也确实是真诚地在民国政府服务。顾问,他有个,莫理循有个照片,他一大堆顾问呢,对吧。还有日本人呢,还有美国人呢。
解说:袁世凯为莫理循开出了天价薪水,每年三千四百大洋薪酬,带加薪假期两个月。
窦坤:然后,还给他二百五十英镑的津贴,然后,还给他配备那个翻译和秘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孔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