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从一间小平房走出了联想
2009年11月07日 10:45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为联想起点的老传达室,已在2001年拆掉了,以便腾出地方来盖大楼,动工之前,联想的元老被召唤回来,留下了这张合影。

柳传志:所有人都觉得那个平房真的不该拆,但那个是盖在这个楼区的最中心的地方,没办法,在那儿实在是影响了这个楼的建设了。所以就决定说赶紧把它挪个地方,就盖了起来,就把它挪到这来了。这地方正好是未来的地方,它正好是个空场,所以就给它挪过来了,唯一不满的是现在盖的这个,比我当初的小平房强多了。

解说:从1984年的走出大楼走进平房,到后来的走出平房走进大楼,发生蜕变的不仅仅是联想本身。1998年5月,联想集团第一百万台电脑下线,它标志着中国计算机工业的成熟。

柳传志:我以前都是最早在这边熟悉骑车上班的,所以所有的地方都很熟悉,后来坐汽车上班后,把我放下要我自己走回来都很困难找这个路。

解说:楼宇间已经颇具“硅谷”气质的中关村,五十多年前,还只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它的腾飞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技体制改革,大批科技工作者抢滩中关村。截至1997年,中科院系统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已达57家,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局面。科学家与商人也在这个新的舞台上,进行着身份的融合。

(广告)

何亮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强国计划,比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利卡计划”,以及日本的“科技振兴基本国策”。一时间,新技术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1986年3月3日,老科学家联名写信给中央,要求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邓小平立即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由此一项以“863”命名的高技术兴国计划拉开了帷幕。

解说:1988年10月24日,秋高气爽的一天,邓小平来到了位于北京市石景山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上一次是在四年前,他来出席高能所的奠基仪式。在仪式上他提出了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的目标,而他这次来到高能所,同样为的是加速器。

因为就在8天前,高能所的对撞机首次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仅仅四年时间,中国高能加速器从无到有,建造成功。这一建设速度在国际加速器建造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863”项目以及其他一些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各个领域都不断传来新成果的捷报,专家对计划选择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评估,认为在863计划实施十年里,60%以上的技术在水平很低,或几乎完全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但此时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1%达到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但还有25%仍然落后,或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曹效业:它做完了以后就完了,它留不下积累,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后期还是有点改进,开始关注一点科研的一些基本的积累,大概还是做到了。这个保留了中国科学和战略高技术的这么一支队伍,没有散掉,或者是还有所发展,我觉得是在历史上看是功不可没的。

解说:而同时,在863计划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遍地开花,孙鸿烈所主持的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更是填补了世人对于那片神秘土地认知的空白。

孙鸿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一开始我们对青藏高原搞了这些年,对青藏高原土壤的分类系统建立起来了,对植被的类型,有哪些植被类型,它的分布规律也建立起来了,对青藏高原形成。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我们这些年来,通过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各个方面的专家,研究岩石学的专家、古生物的专家,他们对青藏高原整个的形成演化这个过程弄清楚了。

解说:然而到了90年代初期,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开始初现端倪,在科研大军中,真正一流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还是寥寥无几。而同时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万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在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1/3以上都是外来移民。

于是一项旨在从国外引进100到200名优秀人才,培养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计划,在中科院启动了,这个计划也称为百人计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