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从一间小平房走出了联想
2009年11月07日 10:45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卫视11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这是30年前广播员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充满着激情宣读的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和定位,成为了解放知识分子的宣言,从此科技界涌动起无穷的活力,中国的科技事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飞奔。

解说:这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大型展览的布置现场,这里集中展示着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中国科技在一次次的飞跃中,也改写着世界科技的格局。

歌词: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

解说:一个复苏的季节到来了,科学家们获得了耕耘的权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科院开始了大规模恢复重建科研机构的工作。然而究竟谁应该作为科研机构的领航者?邓小平讲了一句话,叫做“外行不能领导内行”,而后一封来自院长方毅的辞职信,将中科院推向了大胆探求(探索)科研机构改革的道路。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他当时打了一个报告,要求辞去科学院院长的职务,这报告里头他提出说,科学院这种学术机构吧,应该由专家来领导,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在科学界有声望,有领导能力的科学家。所以他提出,科学院的院长应该由专家里头产生,而且将来逐步由他们选举,全体学部委员的大会来选举院长。

解说:1981年5月,一位谈吐幽默的长者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了中科院的学部委员会,从这一刻起他正式执掌中国科学院,成为了第三任院长,他就是66岁的化学家卢嘉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卢老,他是中科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经过选举而产生的院长,卢嘉锡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是卢嘉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经89位学部委员联名建议,国家拨款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并且要面向全国。

曹效业(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因为当时我们内部的政策规定,是80%要接受院外的申请,留了20%,如果你考虑了当时的中国科技布局,大学的科研还没有起来,工业部门的研究,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比较弱,其实它的主力部队在中国科学院。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下决心,用80%的钱去支持院外的年轻人,这在科学院当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是不容易的事情。

解说:1985年3月13日,一条消息震动了整个中国科技界,财政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打响了,这次改革按照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曹效业:当时的所谓改革的政策、措施,我觉得就是两条,一条是减钱,一条是叫做,话好听,叫拨款制度改革,本质是减钱。第二条叫放活科技人员,我看本质是减员,所以基本上当时科技,它就是这么一弄,一弄以后使得你,因为当时判断是成果太多,人浮于事。

解说:在这套方案中,大部分研究机构事业费大幅缩减,有的甚至要求三五年内达到自给,而早在一年前,嗅到了国家改革气息的中科院,就率先在本系统开始了经费改革,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

曹效业:大约是开发类的研究所要减40%左右,基础类的大概减的少一点,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中央1985年,就做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中呢,它的一个主要的措施就是拨款制度改革。所谓改革就是减钱了,它当时规定是按照1984年的,年底的经济基数来进行核减,所以科学院已经减过一次了。所以这个它不认账,所以到最后,科学院相当一批研究所实际上减了两次,实际上减了两次。所以那个时期,我觉得研究所非常地困难。

解说:十年浩劫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百废待兴之际,国家投入又有限,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再加上科学院曾两次核减了事业费,除掉人员工资之后,科研经费所剩无几。

当时动物分类研究室需要买一些资料卡片,就连这点经费都拿不出来,后来还是水产部门给的钱。陈景润曾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谈及他的五人小组的研究经费,每人每年数百元经费,连出差都难,国内有些学术会议都无力参加,更不敢请人来,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也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大批科研人员下海经商。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