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潮中上海返城知青的谋生路
2009年07月15日 16:46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解说:曾在云南下乡的王小波说过,天下知青是一家,这个特征即使在回城之后依然延续着,尝试各种活计的余加安又在电影院门前卖起了橘子。

余加安:来个小流氓,橘子甜不甜?我说甜的,我吃吃看,我说你吃吧。先尝以后再说吧,他吃好了以后,他还要拿?哎,我说你怎么的?怎么样?吃你几个橘子怎么样?这时候心里真火,我赚点儿钱不容易,你还要白吃白拿?我秤砣拿着,我真想砸他。这时候边上有一个人说话了,他说小兄弟,他说你看看他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他是新疆人,你别看他今天一个人在这里,我跟你说,你只要动手,马上有一帮子新疆人把你打扁了。他一听吓坏了,马上走了。

解说:1982年,上海制定了针对新疆返沪知青的单顶政策,这是一种松动。只要知青夫妇有一方符合顶替条件的,就可以举家迁往江苏盐城海丰农场。

海丰农场归上海管辖,过去作为一处劳改农场,文革期间成为上海青年就近插队的地方。在那些知青弟弟妹妹离开海丰回城之后,这里又变成了新疆大哥大姐们的落脚点。

杨清良:那个时候嘛,我们也到,已经有了转机了。为什么?政策落实了,我们可以到海丰去。

解说:施华忠当年享受单顶政策到海丰农场落户,如今他被上海光明集团返聘,再次回到了海丰,他领着我们去看他们曾经的家。

施华忠:因为现在都回城了以后,房子都空着了,没人住了,很可惜呀。一个大队,十几栋楼都空了。我呢,当时两室一厅,这个呢是主卧室,是我和老婆,主卧室。这里呢,是我的一个儿子一个丫头,住在这个房间。外面呢,烧烧饭,吃吃饭,这个格局应该非常好了。

记者:当时在上海没有这个格局吗?

施华忠:上海没有,没有,没有,上海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解说:单顶政策出台后,大约有5000多个知青家庭,暂时摆脱了无户口,无工作,无住房的处境,从上海举家落户海丰。

顾幸运:到那儿你房子都是现成的呀,那个时候看到那个房子可高兴了,终于有自己的房子了呀。

余加安:我躺在床上啊,我突然之间看看这个房子啊,我笑了,笑了,她问我,你笑什么?我说哎呀,不管怎么样,我现在还有这么一个家了,比原来在新疆时候的房子要好。再有那个,不管怎么样,总算有个安定的窝了。

朱静华:乐意,乐意接受啊,算了,去吧,还是去吧,已经挺不下去了,说实话。真的是挺不下去了,对吧,再说当时又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

解说:在单顶去海丰的人,暂时心满意足的时候,还有另外一部分,连单顶政策都享受不到的知青,需要面对重新回到新疆的选择。

周敦福:就是每次我们去,就高音喇叭,就装在楼上的高音喇叭,哇哇叫,就是有条件的嘛,符合条件的嘛到海丰,不符合条件嘛,再要回去,上海你们是不能待下来,没有工作给你们了,都是讲这些东西。最后就是,就是带有点,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带有点遣送回去,又返回去。

解说:周敦福再次登上西去的列车,到1987年,他又举家和不少上海知青一起,再次从新疆倒流回城。

能够享受双顶政策的安康是被人羡慕的,但是一旦进到母亲原先的单位,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工作呢?

安康:我妈妈在第一人民医院是营养师,她是营养师。那么我进去了以后呢,就说,他问我有什么特长?我说我没什么特长。刚开始把我分到食堂里面,食堂里面做了以后,就又把我调到挂号间挂号,后来又把我调到收发室管信件,报纸,报刊。后来又调到电梯机房管电梯维修,就这四个工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