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消除争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响遍全国
2008年11月18日 14:36凤凰网专稿 】 【打印

传统施工用的是翻模工艺,是在大楼的外部密密麻麻搭建一圈脚手架,一直搭到最顶层。然后一层层地制模板、轧钢筋、浇水泥;搞好一层,把模板拆下,重新翻制,再轧钢筋、浇水泥……一个1530平方米的层面,工期最少得15天。50层主楼,封顶要750天。

滑模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搭建脚手架,用模板做成板墙,然后将混凝土从墙心中间灌入,模板“滑”升,混凝土墙就立在那儿了。整个一个平台,可以一边轧钢筋、一边浇铸混凝土,一边外筒内筒及宽梁同时滑升,几道工序衔接紧凑,同时进行。因此效率成倍提高。

但是滑模工艺的难度很大。滑升快了,混凝土尚未成型,墙体会软瘫、坍倒;滑升慢了,混凝土已经凝固,墙身会被拉裂。而且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又受到水泥质量、操作水平和气温等因素的制约。关键是要找到模板滑升的最佳时机。这就要通过反复的试验,积累数据和经验。

正是因为滑模施工难度太高,建筑行业并未广泛使用。别说内地没有人用过此法,即便香港那么多高楼大厦,也只有胡应湘先生建的和合大厦用过滑模。上世纪40年代曾经因为滑模失败,在丹麦死伤了30多人;在美洲损失过几千万元。中建三局要在深圳吃这“第一只螃蟹”,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

但是三局的领导们有一种强烈的创业冲动和使命感。局长张恩沛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滑模工艺才能创造效益,提升我们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和形象。滑模工艺寄托着中建三局3000多员工的希望。”

当时张恩沛局长在湖北主持全局工作,但时常到深圳工地上来。不能来,则通过电话遥控指挥。特区初创,配套设施奇缺。我们这么大的工地,不可思议地居然没有一部长途电话。我每天晚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赶到深大电话公司去挂长途,向他汇报。

从1983年6月到10月,我们整整攻了4个月的关。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因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正在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里面的钢筋暴露出来,操作工47小时下不了火线。

我们未免有点沮丧。

主管基建的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亲临工地为我们打气:失败乃成功之母。千万别气馁,把拉裂的墙体打掉重来!

市基建办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黎克强来到工地。他把滑模试验视为己任,虽然63岁高龄,但三顿饭都吃在工地,与我们共同攻关,经常忙到半夜才回家。

干部和工人们憋着一股劲,调整了滑模的提升时间:即在水泥初凝之前开始提升。但是,又连试两次还是不成功。

滑模究竟能否成功--有一股乌云压顶的感觉。

有人说风凉话:滑模滑模,要是从顶层往下滑,滑不成只影响一层;现在从下往上滑,滑不成,得影响几十层。还是别再搞了。

有人说,不是不允许失败,但是拿中国第一高楼做试验风险太大!国贸大厦耗资一点二亿,弄糟了你们公司赔得起吗?!

也有人好心地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按老办法搞吧,虽然慢,但保险。

各种各样的指责和劝阻如同一条条绳索要把我们拉回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冠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