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预告] 黄土地青春记忆——闪烁的“流星”
2007年09月20日 07:00  【
相关标签

凤凰卫视中文台9月20日20:02播出

第四集:

在中国,“上山下乡”是一个曾经使用了相当长时间的概念。几乎每一次的运动都会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他们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闪烁,然后又如流星一般倏然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特殊的典型诞生于特殊的年代。典型人物的命运是由不得自己的,作为一种政治符号,他们被涂抹成各种不同的色彩,社会需要的色彩一旦发生改变,代表意义的符号也就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了。我们认识了一位当年黄土地知青中的典型人物,他风云一时,又历尽坎坷。他现在留居美国,得知我们摄制关于黄土地知青的电视专题片,特地从美国赶回北京,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的名字叫孙立哲。

背景资料: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中共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  (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阅读:

冷暖人生:1977 三个知青命运改变的开端

影响中国知青历史命运的三封信

日本小学生明年起将"上山下乡" 体验农家生活

   编辑: 石冰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