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冷暖人生:1977 三个知青命运改变的开端
2007年06月09日 08:07  【
相关Tag

这两天对一群年轻人来讲,他们将会迎来人生当中一个非比寻常的时刻:高考。不过今年人们在谈论有关高考的话题的时候,又多出了一些感慨。因为当人们不经意间回忆着那些五味杂尘的高考故事的时候,会发现从1977年恢复高考政策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

30次的大考,30届学子的艰辛、努力、失望、惊喜……30场梦圆与梦碎,在成千上万个人生当中,投射出各自不同的轨迹。这里面自然有太多的故事,本次的三个主人公,在现实世界当中,看起来好像是毫无关联。但他们曾经从同样一个非常的起点走来,他们的人生又都在同样的一个片刻被定格、被放大,被赋于了无与比伦的意义。这一个片刻里有着那么多的偶然的、必然的因素,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无法料想在日后的人生当中,这一刻会有着什么样的定义。的确,恰似从这里,他们的命运拐了一个弯,奔向了各自不同的轨迹。

资料图 邓贤:知青运动是一场破坏

邓贤,54岁,作家;陈翔军,54岁,国家干部;李文魁,56岁,精神病人。三个成长于特殊年代的年轻人,素未谋面,却走过一段相似的人生旅程。同一个梦想摆在他们面前,命运在这一刻转弯。冷暖人生,为您讲述三个人的高考——命运1977。

邓贤、陈翔军和李文魁曾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向全国青年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全国1400万城镇青年纷纷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屯垦戍边。

1971年,开始试运行的成昆铁路,载着成都知青邓贤和陈翔军,奔赴云南边陲。远在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哈尔滨知青李文魁则来到离家不远的勤得利农场下放劳动。这三个普通的城市青年和其他下乡的青年人一样,开始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中,城市青年们的热情逐渐消减。从最初的激情万丈到苦闷彷徨,从宣誓扎根农村到期盼回城,知青们经历着难以名状的心理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于是开始尝试用各种方法,重归城市生活。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在滇南边陲的陇川农场里,已经决定扎根农村的邓贤正带着200多号人,热火朝天地“平田改土”,誓把云贵高原变成平原。在几百里开外的勐定农场,身心倦怠的陈翔军则和队友们山间劳作。

文革十年,全国一共积压各届初、高中毕业生达三千万人。邓贤记得,那一年,自己所在的陇川农场,一半以上的知青都报了名。

像邓贤一样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能坚持阅读的知青,在当时并不多见。大多数备考知青,都象陈翔军一样,面临着文化功底薄弱和复习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

  推荐专题:又到全民高考时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李想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