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预告] 黄土地青春记忆——能吃苦就是好样的
2007年09月18日 11:46  【
相关标签

凤凰卫视中文台9月18日20:02播出

第二集:

有人说中国的知青其实都一样,他们青春期短、幼稚期长,也有人说知青中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下到黄土地上的那一群人,他们最实际、最坚韧,他们的梦想最早破灭,最先体味到了环境的恶劣、人生的艰辛,还有命运的严峻。

大院里的孩子脱胎换骨,优越感丧失殆尽。学会了头上打个“英雄结”,也学会了惹一身虱子歇工时光着膀子捻“革命虫”。陕北话劳动、下地干活就是“受苦”,尽管老乡们还心存疑虑,就大多数知青而言,他们却已经自觉地转换了角色,像农民一样,知青也自称是“受苦人”。曾经人为划定的界限完全模糊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混淆不清,甚至完全错位。农民堆里没有“红五类”、“黑五类”这种概念,谁能吃苦谁就是好样的,谁就能得到认同。

背景资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万多大院的耸立,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大院文化”。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作家洪烛在一篇名为《北京的大院》的文章里写道:很久以来,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两种特色:首先是胡同多,据说真正带有土著血统的老北京,大多散落于古色古香、‘一箪食、一瓢饮’的市井生涯;其次,则是大院多。

大院通常分为两类:一是部队、部委,二是大学、科研院所。这些“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大院,到1980年末,已多达2.5万个。

“几乎所有的军队大院都是统一制式,总后大院的布局干脆直接用苏联'陆军总部'的图纸。这些大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城市,有自己的办公区、生活区、食堂、服务社、礼堂、俱乐部、游泳池、医院、车队、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培英、育英、群英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来源:北方网转载《今晚报》郭剑洪)

相关阅读:

冷暖人生:1977 三个知青命运改变的开端

影响中国知青历史命运的三封信

日本小学生明年起将"上山下乡" 体验农家生活

   编辑: 石冰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