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资源大收购 新意识形态之争
2009年06月08日 17:52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力拓] [刘芳] [财经正前方] [中国铝业]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从央企到地方国企,到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收购者已经纷纷登台亮相,上演了一幕壮观的收购海外能源和资源的大合唱。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呼声一片之时,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官员,成思危和樊纲等知名学者却济济一堂给当前企业海外并购泼了一盆冷水:外汇不放开、贷款银行缺乏、政策促进不升级、文化排斥不融通,中国企业还没有那么幸运能大规模“走出去”。政界学界对当前“走出去”瓶颈的关注非常重视。警示之余,众人纷纷建言献策。

凤凰卫视2009年6月5日《财经正前方》节目:海外收购路漫漫

主持人:刘   芳

嘉   宾:蔡洪平

刘芳:怎样引进外资,曾经是让中国每一位地方官员绞尽脑汁的难题。八十年代,哪家中国企业要是能挂上中外合资的标签,就像今天说有个名牌盛誉一样。确切地说,今天的中国依然在积极地引入外资。但与此同时,中国不再眼巴巴地奢望外资给经济带来发展,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上了海外拓展的路程。这个变化当然和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属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80年代的日本曾经走过这段路,尽管日本企业交了巨额学费,最后还弄得伤痕累累。中国政府于2003年正式提出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口号后,尽管不时会遇上国外政治阻力,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几年来不断升温确是不争的事实,并购金额也不断刷新纪录。尤其是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全球资产迅速贬值,很多中国机构都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于是摩拳擦掌一番,却发现看似便宜的东西买回来不是出现质量破损,就是干脆毫无用途。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很多海外收购都录得巨额亏损。这期财经正前方就与您一起探究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中国机构海外并购“屡屡受挫”。

解说:2007年,中国资本在全球市场留下了一连串脚印,开始了一系列中国资本国际化探索的道路:2007年9月,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十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2007年底到2008年初,中国平安先后两次购入富通集团大笔股票,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然而,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平安由此宣布放弃收购富通集团的计划。2008年12月,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有人把这三个事件称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三大败笔”,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向我们昭示了海外金融资产收购的巨大风险。

蔡洪平(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亚洲区主席):我认为这个只能算一个投资的尝试,首先从大环境来说,由于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体不断地在全球地位的攀升,由于中国具有大量的国际资本外汇啊,自由资本非常充裕,在这个时候在历史上,再过上一百年,他跨国收购和跨境收购都是必然发生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对外收购还是一个初级阶段,所以初级阶段必须交学费,这个学费是一定要交的。比如说应该收购什么、怎么收购,都值得思考。

解说:伴随着金融机构海外投资轰轰烈烈的展开,中国国企也不甘示弱。进入2009年,一股国企海外投资的风潮悄然袭来。先有中金岭南公告控股澳洲一家铅锌矿上市公司;后有中铝、五矿先后注资或收购澳大利亚两家矿业公司;在近期中俄又达成250亿美元“石油换贷款”协议。多家央企集体出海购买原油、铁矿石、铝、铅锌矿等大宗原材料的现象引人瞩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国企抄底世界大宗商品的浪潮正在形成。

蔡洪平:我过往看来有两种类型的,一种是金融类的机构海外收购,收购海外的金融资产,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带着实业到海外收购股权,或者资产,我认为有成功的,因为目前看来是备受争议,或者是有人说是失败的,那我认为从历史的过程来看,这都是一个尝试,都是一个起步,都有机会。

刘芳: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崛起时的景象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声浪中,很多企业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钱包鼓鼓的,匆忙“赶海”的“阔儿佬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迅速打道回府。仔细一算账,我们付出的学费早已是上千亿元。损失让人心痛,教训弥足珍贵。有人认为,中国还是应该感谢金融危机的及时爆发,否则海外收购的损失将是一个更大天文数字。

解说:近年来,在中国企业进行的海外收购中,可能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中国铝业斥资195亿美元投资国际矿业巨头力拓公司,获得其9%的股份,成为这家矿业巨头的最大单一股东,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高金额的记录。然而,随着另一家对力拓虎视眈眈的收购者——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宣布放弃收购力拓的计划,导致力拓股价连续几天大跌。与此同时,由于英镑的汇率发生大幅下跌,因此中铝差不多损失了750亿人民币,这也代表中国这笔最大的海外投资成了损失最惨重的一笔投资。然而,这仅仅才是个开始,中铝收购力拓更深层的问题还不在于此。

罗杰·奥尔特曼(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几个月前,当澳洲总理访问华盛顿时,我曾跟他私下交谈,我注意到澳洲政府目前无法确定,目前想投资的中铝是不是国家控制,还是受国家影响的实体。陆克文总理对我说,来自私人产权的任何投资,只要它是合法的和光明正大的实体,澳大利亚都欢迎,但来自国家控制或受国家影响的实体,我们就持保留的态度,因为这些投资,最终可能会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并不单纯是投资方面的考虑,你知道他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毫无道理。

下一页:西方人对把自由市场资产出售给共产国家政权心存芥蒂

往期精彩阅读:

凤凰专访美前副财长 解读中美金融模式差异

创业板起锚 中国NASDAQ不欢迎“弱者”

甲型H1N1流感左右医药股表现的背后

从电讯盈科私有化事件解读香港司法趋势

广东谋变“腾笼换鸟”困局

莫让“回暖”遮望眼 博鳌论坛观点集纳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