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专访美前副财长 解读中美金融模式差异
2009年06月01日 11: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华尔街日报》刊文】 最新一期《外交》杂志刊登了两篇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文章,标题令人不安:一篇标题是《西方的衰落》,另一篇则是《中国模式的崛起》。这两篇文章包含了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面临的一个严肃却又很少谈及的战略问题。金融市场的崩溃并不只是损害到了美国经济,它还让美国经济模式因此蒙羞,从而可能削弱华盛顿在全球实施影响的能力。曾出任过美国副财长、现为Evercore Partners董事长的罗吉·阿尔特曼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盎格鲁萨克逊品牌的市场资本主义”被乌云笼罩,美国金融体系被视为已经失败,这对美国的道德权威可不是好事。

凤凰卫视2009年5月29日《财经正前方》节目:美国金融模式

主持人:刘   芳

嘉   宾:唐   伟    Roger Altman

刘芳:这一期《财经正前方》我们要来对话两位嘉宾,一位是如今已经离职从商的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Roger Altman,另一位则是征战华尔街多年,曾在金融海啸中,贝尔斯登倒闭时担任该公司全球副主席的唐伟。罗杰·奥尔特曼在美国《外交》杂志在最近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西方的衰落》的分析文章,文章中这样写:“‘盎格鲁萨克逊品牌的市场资本主义’已经被乌云笼罩,美国金融体系被视为已经失败。”我们今天将比较曾经引领全球的美国自由市场模式,与危机之中备受瞩目的所谓“中国模式”,孰优孰劣。此外,随着危机的过去,美国的自由经济模式真的会就此终结吗?美国未来会扭头向左走还是继续向右走?美国的衰落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机遇吗?Altman以他在政府多年的经验为我们一一解答,而唐伟作为这一次华尔街噩梦的亲历者,他的实践经验相信也能提供解答这些疑问的线索。

解说:2008年3月,位列美国第五大投行的贝尔斯登破产被收购,拉开了这一轮华尔街金融机构倒闭风潮的序幕,那时的唐伟还正担任贝尔斯登的副董事长兼亚洲董事长。

2009年5月18日   香港

刘芳:你认为贝尔斯登的倒闭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吗?

唐伟:从我的立场?

刘芳:是的,最难忘的是什么?

唐伟(贝尔斯登前副总裁):如果你问金融从业人员,他们会说那时人们很自满,认为这只是个别的事件,很快就能平息,然后9月份,更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了,人们才突然猛醒,天哪,我们真得对付这浪潮了,我们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类事,觉得它像一次生死攸关的经历,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象过它会发生,即使在最离奇的梦里也不会发生,因为只有当它真的发生时,你就会目瞪口呆地说:哇!

刘芳:你当时只是看着它发生?

唐伟:我想我们自身也是导致这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美联储的概念是,他们说,作为金融从业者,在做短期决策时,是也会考虑到长期盈利的,但其实事后看来,我们没有。

刘芳:我想每个人都从危机中获得自己的教训,Altman先生,你预想到危机了吗?

罗杰·奥尔特曼(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不,我没有预料这一点,唐伟所说的,我可以补充一点,在金融业里,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我们4年前坐在这里,你的问题是,我是否认为AIG会破产吗?你说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花旗集团,总股价加在一起,有可能不到10美元吗?我会说决不可能!

解说: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严峻挑战,首先是美国高科技泡沫破灭,紧接着又发生了911恐怖袭击,接下来又是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面对这些惊涛骇浪,格林斯潘使出了他的杀手锏——减息,从2001年开始,格林斯潘将美国短期利率连砍数刀,一直从5.5%坎到1%才罢手,减息举措对美国经济确实起到了转危为安的功效,由于利率很低,贷款几乎是唾手可得,美国人疯狂消费,企业也是使劲贷款,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火爆的不得了,根据美联储的统计,2000年底,美国家庭的消费信贷即债务总额为16860多亿美元;2003年,突破2万亿美元,3年内猛增了315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由火爆的房市带来的约6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务。统计显示,1999年美国每个家庭的平均负债额为54000美元,到2003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激增至79000美元,增幅高达46%以上。

刘芳:我读了您发表在《外交》的文章,认为这次危机是由低利率和过剩的流动性共同造成的,你认为这是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吗?

罗杰·奥尔特曼:我认为这确实是货币政策长时间太宽松造成的,我想现在人们广泛认同,这一政策走过了头,现在可以理解,美联储起初为什么寻求这一政策,原因是发生了911事件,美国经济不景气,他们得克服这些困难,但利率被调得太低而且时间过长。

解说:2003年,开始有专家指出:美国房地产可能泡沫乍现,一旦破灭将注定拖累全国经济,于是人们开始希望美国,一方面能维持经济继续快速膨胀,另一方面能抑制房地产泡沫。不同行业,代表不同利益的人,在一片争吵声中渐渐疯狂,竟然忽视了美国这一波的经济增长,其实和房地产泡沫息息相关。

下一页:现在美国各方热议的银行国有化是暂时国有化

往期精彩阅读:

创业板起锚 中国NASDAQ不欢迎“弱者”

甲型H1N1流感左右医药股表现的背后

从电讯盈科私有化事件解读香港司法趋势

广东谋变“腾笼换鸟”困局

莫让“回暖”遮望眼 博鳌论坛观点集纳

法国:高福利下的罢工庸俗化

美联储“量化宽松”绑架中国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