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专访美前副财长 解读中美金融模式差异
2009年06月01日 11: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现在美国各方热议的银行国有化是暂时国有化

解说:在吵闹声中,2003年到04年初,美联储的政策却迟迟未转向,三心二意的等待市场更多的信号,当然联储局等的不一定是市场,真正目的或许是在等04年的美国大选,不惜代价为执政党创造繁荣的经济景象。终于,美联储在0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内连续加息17次,利率由1%涨到5.25%,加息直接导致美国楼市需求迅速萎缩,负担了次级房贷高利息的美国居民,迫于还贷压力,不得不放弃房产,拒绝还贷。最终,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面对空前惨淡的经济现状,美国政府捡回当初低利率这一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依然用降息、持续低利率,作为刺激和挽救经济的救命稻草。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进行了一连串降息的动作;2008年十月,基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的1%,在两个月之后,更是下调至前所未有的0—0.25%,并维持至今。

罗杰·奥尔特曼:你可能会说,为解决这次危机,用的是造成这次危机的同一政策,货币政策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要用尽所有手段来克服这次1930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而货币政策又是最有效的手段,不过虽然实际上还是回到了造成危机的原政策上,但流动性的程度却一样。

刘芳:听经济学家讨论的时候经常会讲到,货币政策长,货币政策短,其实货币政策到底有用没用,什么时候该怎么用,到现在还是个经济学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济学说到底不是自然科学,社会上任何不可确定,不可预测的风吹草动都可能随时改变经济走向,很多政策的作用都是纸上谈兵,应用到实际中的效果根本无法确定。不像是化学实验中,氢气加氧气可以合成水那么确定。今天的美联储用低利率的方法解决低利率所导致的问题,用中国话讲叫做以毒攻毒。不仅效果如何无人知晓,其中风险,更是不言而喻。更何况低利率政策曾经为美国带来一时的繁荣,还记得那个人人都夸赞格林斯潘创造美国经济奇迹的年代吗?而如今,82岁的高龄的格林斯潘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还是不得不前往美国国会作证,承认当年自己的政策有疏失。不管究竟是美国的哪一项政策是祸根,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今天的美国没有别人可以怪罪,唯有从自身政策中找缺点。于是奥巴马政府多管齐下,改变银行经营模式,改变税收政策,甚至要改变华尔街的高管薪酬。其中将美国银行国有化一项就让所有人跌破眼镜,很多人都在问,难道美国也要向社会主义靠拢吗?引领世界自由经济的美国正在向左转吗?

解说:奥巴马政府此前提出的银行国有化等救市方案曾令许多人跌破眼镜,甚至有人惊呼,美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其实,类似的做法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着成功的先例。

刘芳:还记得1992年瑞典遇上金融危机时,当时的执政政府具有明显的右倾色彩,竟然也在无奈之下,大刀阔斧地改革银行,将之收为国有。当时遇到的阻力当然不是没有,但瑞典政府也都一一克服。政府首先放下意识形态,持有银行股权,然后聘请专业人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经营银行的资产。当时瑞典一家银行的资产五花八门,从澳大利亚驻缅甸大使馆的房产,到也门军事顾问公司,甚至到披头四乐手John Lennon的吉他,无奇不有。但是这一切经营方面的困难都走过了,于是今天的瑞典可以给美国当老师。建立一家坏银行,持有所有有毒资产,让银行能利用好资产继续运营的方案就是当初瑞典解救危机时用的模式。总之,当银行无法继续经营,经济陷入瘫痪的时候,不管政府的倾向不管是左是右,让银行经营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解说:向左走意味着政府监管职能的强化,而向右走则代表由市场引领经济走向,现在美国各方热议的银行国有化,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有一定的区别,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自由市场的经济传统,美国所提到的国有化实际上是指,在一个阶段内,政府介入经营困难企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暂时国有化。

刘芳:政府将一些银行国有化,你认为这是最后一步棋了么?是拯救银行必须如此么?

罗杰·奥尔特曼:两者都有,这是最后的手段,但这是必要的手段,如果没有TARP,政府也没给美国银行、City Bank和富国银行等注资,我认为这些机构都无法保全下来,因此这一手段是必要的,但这是最后的一招,我不期望再看到它,等这次金融危机过去后,我这辈子再也不想看到这种手段了。

刘芳:你认为这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相违背吗?

罗杰·奥尔特曼:这次金融危机导致了一个时期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而这一变化,是这二三十年来的根本性变化,在这几十年里,在自由资本市场模式里,现在,下一个阶段,当然不会永远,但作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将处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政府的作用会不断加强,你刚才所说,在美英等国,国有化现象会抬头,加强监管将会重新抬头,这是个不同的阶段,是大不相同的阶段。

下一页:罗杰·奥尔特曼:美国公众不喜欢日趋庞大的政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