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改革思维使决策者在收放之间顾虑重重
刘芳:如今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国家其实除了中国,还有美国。奥巴马在他的畅销书中就曾经提到美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奥巴马并不认为实施保护主义,禁止美国本土工厂外迁就能解决美国的就业。他指出,美国好多人失业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未能与时俱进,缺乏21世纪需要的技能。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良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美国的情况与中国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把单纯的失业问题看成人员教育培训不对口的问题,其实就离解决问题又靠近了一步。中国也针对农民工失业提出过再教育建议,统称为就地安置。但就地安置到底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当地企业能吸纳多少失业的农民工,目前还是未知数。而且政府同时推出的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政策也惹来诸多讨论。首先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差强人意。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也不知道可以从何处获得这些培训,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再加上师生比例畸形,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设备缺乏,实习条件低下等等一系列问题。不难看出,靠培训民众力推就业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说:据统计,回流的农民工中,95%以上只有初中以下文化,受过培训的仅占总数的4.8%左右。他们多数从事的是电子、服装、玩具和制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在返乡农民工中,年龄在30岁至45岁者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庭中是经济支柱,不但承担了上一代人的养老义务,还肩负着下一代人的教育责任,同时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负担最为沉重。
张五常:中国的农民对农业知识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那些知识不适用于农业之外,让这些人出来工厂,出来学习,一定要提高这个农民将来的收入,或者他的下一代的收入。一定要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一定要!一定要!花那么多钱弄那么多事,应该在城市会有一些夜校啊,学些英文,学好一些一般知识,农村的要提升一些知识。知识不行,打工能赚什么钱?
刘芳:人们常常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称为候鸟,城市并非是他们的“鸟巢”。道理很简单,城里人享有的各种生活保障对广大农民工来说几乎为零,一旦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在城市呆下去。如今经济“寒冬”来临,“候鸟”们不得不飞回自己的家。这一波金融危机呼啸而来,让原本靠“东南飞”的“候鸟”们没有了去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逐步放开,但渐进式改革的思维惯性,使决策者在收与放之间始终顾虑重重。这一点从历年文件的措辞中就可见一斑,无论是1983年之前对农村劳动力的“控制流动”,1984年到1988年“允许流动”,还是1989年至1991年的“控制盲目流动”,直到1992年至2002年的“规范流动”,总是带有行政控制的色彩,所以无论是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还是社区管理上,都没有真正设身处地考虑农民工的需求。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城市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劳动场所,农民工的失业,就业,进城,回乡,一举一动都是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候鸟们能在哪里找到春天,中国也就能在哪里找到春天。
《财经正前方》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五)21:50-22:30
重播:(周六)03:40-04:20,15:15-15:55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编辑:
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