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的十年和“自然之友”的十年
2007年11月17日 20:33南方周末 】 【打印

梁从诫一直主张NGO要将自己定位为温和的合作者。“再有本事,也不能取代政府。再说,不当家不知持家苦啊。”梁从诫坦诚地说,“自然之友”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要选择有把握的“战场”,否则宁可不打这一仗。有些方式在中国是不适合的,也是行不通的。

“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我们不仅是我们自己,我们还必须为中国后来的NGO铺平道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必须稳妥。”梁从诫非常认真地说。

很多东西是NGO可以改变的,有些却无能为力。每次碰到这些无法更改的事实,梁从诫常常哑口无言:

——黑水如小溪般从长江边流过,地方县长苦恼地说,我知道这个造纸上污染厉害,但关掉了2000人的吃饭怎么解决?

——一些负责环保的官员们在考察环保途中觥筹交错,相互争论着喝茅台还是五粮液,酒醒后大谈失学儿童的可怜;

——努力挽救被造纸工厂污染的内蒙古草原,不料国家环保总局人士也无奈感慨,我们也没办法,造纸厂里有当地政府的利益。

即便如此,“自然之友”和400多个跟随其后兴起的民间环境NGO们还在努力。“积十年之成效,中国的NGO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显著存在。虽然在他们为大自然请命的抗争中,可以说是败多胜少;但他们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积极行动,屡败屡战。他们是一群无私的挑战者、清醒的奉献者、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因而,他们经常被人视为天真或偏激。然而,社会并不总是循着‘聪明人’的意志。回头看时,我们竟然比当初所能想象的走得更远,正如龙应台在获文学奖时的感言——好像在漂泊的路上忽然发现一蓬当年种下的金盏菊,刚好盛开。”这是“自然之友”纪念自己十年过往时的感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帮助,谨致谢意。)

<< 前一页123456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赵凌、常楠溪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