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在酱缸外”的秦枫:客观才有力量
2009年01月23日 14:4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李鸣:很多凤凰网友是通过秦枫的博客才认识你的,在你的博客里面,大家看到你的名字特别有意思“爬在酱缸外的秦枫”。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我想可能是读过柏杨的书的人可能能够想到。

秦枫:对。就因为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我觉得现在依然是这样。那我就想作为一个记者,希望能够爬在外头,客观的、真实的报道一些现状,让大家知道。

李鸣:这是对自己的记者生涯的一个期许是吗?

秦枫:对。不美化、不歪曲、客观的报道事实。

李鸣:希望更冷静、更中立一些?

秦枫:对。因为只有客观才有力量。好多人说喜欢凤凰卫视的新闻,为什么?因为它客观。我有时候的确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客观的去看现实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地震报道中,我融的个人感情并不是特别多,没有在采访过程中流泪和亢奋。

“知道分子”秦枫:把我知道的告诉你

李鸣:在你的博客介绍里面,你有一段话这样写自己:“知道分子”,当风逼着卷云时开时合,那毫不退却的阳光,从浓云不断变幻的空隙中,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射向天地。这是你对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是对自己的一种希望?

秦枫:是。我觉得知识分子有两种,一是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来改造社会,像钱学森。我觉得我属于另外一种,就是“知道分子”,我知道的越多,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才能深入全面的把我知道的反映给观众。我把我知道的告诉你,我不加个人评论,大家自己去判断。

秦枫做客凤凰网

秦枫:好记者要环境乱心不乱

李鸣:秦枫拿到了今年《凤凰卫视》的最佳采访记者,我想镜头前面也会有不少可能刚刚入行做记者和准备将来入行做记者的年轻的同行们。那么可不可以把你的一些经验跟大伙儿分享一下,比如说你觉得怎么样能做好一个记者?而做好一个记者需要怎么样的素质和素养?

秦枫:做记者首先你得喜欢。我不是因为做记者才变成这样的,是因为我本来就喜欢,所以我才来做记者。其次就是要不辞辛劳,这个不辞辛劳就包括体力和脑力的。当然我们是行万里路的,但是你越行万里路你越发现读万卷书的重要。就是你的脑子要不断的去捕捉一些信息,找一些背景资料。而且要补充自己的知识,要兴趣广泛。比如说金融危机,谁想到突然会来金融危机啊,我是跑时政的,可是现在又必须得做金融新闻或者经济新闻了,那我就得赶快把我之前学的国际经济、财政学全都得拣起来,随时补充、随时看。

还有好多人想问,就是在现场特别庞杂的情况下,怎么找新闻点,这也是好多年轻人想知道的。因为现场特别庞杂,人多、事多,你人也乱了,但是你的心不乱。像“两会”那种现场,像那种大型的国际论坛的现场,欧亚峰会的现场,怎么找新闻点?就是之前要做功课。比如说像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都第五次了,把前四次全了解清楚,第五次它的新点就能找到了。这次王岐山副总理的开幕词十多页,可是新闻就一分钟多。不能是流水账,抓点要是新的。这就是功课和联系现状的本领了。

秦枫:知道的越多责任感越重

李鸣:有没有想过,做记者这么多年,记者生活给你带来的这种改变,或者说丰富你的是什么?

秦枫:我是从高中以后就到海外读书,来凤凰卫视做记者之前我才回来。这三年当记者,我认识到到很多国情问题,而且就发现改革开放成绩和困难都是特别严重的,所以让我感觉社会责任感更重了。我个人本身也是比较关心时事的,平时愿意在饭桌上跟家人、跟父母讨论一些国内外大事。我们家的家庭聚餐,就跟国务院的工作会议似的,从小在这样的家里熏出来就养成了习惯,并且有兴趣。当了记者以后,这个责任感更重了。你了解的更多了,你知道的更多了,你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困难的。之前我老是会批评,觉得政府有些什么做不到做不够或者是故意不作为,现在明白了,这里面其实特别复杂,每一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对个人来说,就是没有了年轻人的那种浮躁。

李鸣:抹掉了很多浮躁。

秦枫:对。

李鸣: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不做记者了,秦枫会选择去做什么?

秦枫:没想。

李鸣:没想过?

秦枫:对,因为我到现在还喜欢做记者。

相关阅读:

秦枫:我是资讯台最“惹是生非”的女记者

秦枫透露报道新闻的“独家”秘技

秦枫:地震采访中难忘胡主席凝重的脸

秦枫:入行三年最欣赏的采访对象

秦枫:最喜欢“大嘴”的国际政要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