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2009年11月13日 14:55 】 【打印共有评论0
几千年来,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因波涛汹涌的重洋阻隔,语言互不相通,民俗风情迥异,在文化交流上隔绝着一堵铁锁铜关。

400多年前,一条小帆船“圣路易”号从大西洋彼岸朝东方驶来,途经大西洋、印度洋,跨越马六甲海峡,穿过风狂雨骤下的拍天惊涛;经历了瘟魔死神的侵袭惊扰,来到遥遥几万里外的澳门。一位高鼻蓝眼的西方人再乘船溯西江而上,穿过危峰耸峙的羚羊峡,登岸踏足肇庆。华夏子孙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令他心灵震撼。他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介绍进来,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介出去。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利玛窦。

利玛窦在肇庆创下五个“中国第一”

利玛窦于1552年10月出生在意大利马尔凯省马切拉塔市的一个药店老板家庭,原名叫MATTEO RICCI,23岁时被派往东方。

明代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与罗明坚从澳门到了肇庆,期间,利玛窦起了一个号“西泰”,大号叫“西江”。从大号可见利玛窦对肇庆有一番深厚感情。

清朝嘉靖末年至乾隆初年,肇庆是两广总督所在地,是两广政治文化中心。利玛窦在肇庆六年,打造了开启中西文化交流大门的钥匙,所创业绩,有不少堪称为“中国第一”。

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

利玛窦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澳门教会负责人罗明坚来到肇庆后,剃光头,留长须,穿中国和尚袍,自称“西僧”。他们在官邸向知府王泮行磕头礼道:“我们这些欧洲人,早已仰慕东方太阳升起之地,每天最早得到灿烂的晨曦。这次远渡重洋,是慕中华之名,来这里度余年的。”随后提出想在这里择地建房居住,表示绝不惹事生非。翰林出身的王泮是明朝少有的开明官员,能诗擅写,见这两位西僧态度友好谦和,出于对西方全新文化的好奇,对他们采取了宽容与接受的态度。

当时,老百姓为了镇住河妖,集资正在肇庆城东西江边修建祟禧塔。得到当地的官府的准许,利玛窦将在澳门募集到的约20万银元(一说是6000金币),于祟禧塔旁边择地建房。期间,利玛窦把威尼斯三棱镜当众拿了出来,在阳光照耀下,三棱镜折射出夺目的七色光,大家惊愕。本来,当地人初见这些高鼻子、蓝眼睛面孔的西洋人就像见了妖兽,如今,见这三棱镜“就像看到天下掉下来的星一样,碰也不敢碰,初初甚至连看也不敢看”。利玛窦把三棱镜和圣母小油画像送给王泮,王泮为官清廉,翌日又把那些礼品退还给他。

施工期间,利玛窦受到外界不少阻挠,在王泮等开明官员的保护下还是得以顺利施工。1585年,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在肇庆落成。落成之日,知府王泮送来了亲笔题字的牌匾,悬挂在大门上方的是“仙花寺”。法国裴化行所著的《利玛窦评传》中说:“名称是王泮取的,听到如此诗意的名字,老百姓立即认为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仙花”是中国人对圣母的一种别称,“寺”是中国佛教道场。利玛窦同意将天主堂起中国化的名字,无形拉近他了与肇庆人的距离。

而挂在圣堂上面书写的是“西来净士”四字,王泮所书的含义是将这西方来的利玛窦尊称为高雅的隐士。此寺外墙用青砖和着白灰砌成,分上下两层。屋顶树起了用木头钉成的十字架。圣堂大厅就在中央,上挂圣母玛丽抱着小耶稣的大幅彩绘油画像。大厅陈列着自鸣钟、铜制的地球仪、浑天仪、太阳钟及威尼斯三棱镜、金色封皮的八卷多种文字的圣经及装帧精美的各类书籍。圣堂的两旁各有两个房间,作为寝室、会客室和图书室所用。在仙花寺的窗户望去,西江水浩浩荡荡地奔流,江上舟船来来往往,一派盛世繁华景象。

《利玛窦扎记》对当时的仙花寺有以下描述:“建筑结构新颖,颇为美观。中国人一看就感到惬意。这是座欧洲式的建筑物,和他们自己的不同,因为它多出一层并有砖饰,也因为它的美丽轮廓有整齐的窗户排列作为修饰。”

一百多年前,一场大火将仙花寺烧毁了。现在的祟禧塔旁,立着《仙花寺遗址》的纪念石碑,上书:“意大利耶会士--利玛窦,在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到肇庆传教,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仙花寺。”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