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奥运会:冷战叉路口的风向标
2008年08月22日 11:0221世纪经济报道/四川新闻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史记奥运]

1988年,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作为冷战期间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汉城奥运会充满了一些戏剧性的“必然矛盾”:一方面,朝鲜半岛是两大阵营持续对立的最前线,这就导致此届奥运会安保形势空前紧张;而另一方面,作为12年以来首届未遭遇大规模抵制的奥运会,它又似乎预示了冷战的行将结束。

在这种情势下,原本连本国人出国都要受到限制的封闭社会,开始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慢慢走进了韩国。

当然人们更加津津乐道的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于韩国的经济影响:1985年到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到新兴工业国家的跨越。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用现任韩国奥委会秘书长金翔宇的话说,“汉城奥运会都是一个转折点”。

汉城奥运会结束后,韩国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人认为,这次奥运会让韩国人感到自豪;而汉城奥组委主席卢泰愚更是在1988年一举当选为韩国总统。汉城奥运会于韩国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险些失掉的机会

虽然汉城奥运会后,人们对于它的支持占了压倒性的优势;然而在申奥之初,政府内部却充满争议,甚至连申办城市汉城(今首尔)都对此并不感冒。韩国险些与汉城奥运会擦肩而过。

1978年成功举行第42届世界射击锦标赛的经验,让之前从来没有组织过国际大型赛事的韩国体育界兴奋不已,从中他们也看到了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的潜力。

时任韩国奥委会主席的Park Chong-kyu 雄心勃勃,开始邀请一批体育界人士研究韩国主办奥运会的可能性。拿到了可行性报告的他,马上就向韩国教育部写出了申请信。

在教育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召开的会议中,几乎清一色都是拥护的声音:只要奥运会不给人民带来过度的经济负担,申办奥运会是值得考虑的,而且对内它将有助于巩固国民的团结,对外则可以增加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特别是朝鲜的交流。

很快,1979年9月,时任总统朴正熙批准了这一设想;在10月8日,汉城市长正式宣布,汉城将角逐第24届奥运会主办权。

至此,汉城申办1988年奥运会似乎一帆风顺。然而,就在申奥计划公布的18天后,突生变故,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奥委会主席也因政治原因辞职。申奥进程似乎回到了原点。

政府内部响起众多反对奥运会的声音。虽然韩国奥委会说服教育部再次向新任总统上书要求申办奥运会,但是汉城市政府却告知:是否申办取决于国家决策,但若从市政府本身考虑,回答是不,因为它恐怕没有能力按时完成所有需要的设施。

其实,那时韩国国内的焦虑也情有可原。韩国与朝鲜南北双方仍未正式结束交战状态,其时的韩国也未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到底能够得到多少国际支持尚不可知,恐在国际奥委会投票过程中丢尽颜面。

好在新任总统全斗焕表示支持:一个国家前任总统已经批准且已经对外公布的决定,不能毫无缘故地收回。终于在1981年11月,韩国奥委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申办第24届奥运会。

然而,就在汉城准备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申请材料的过程中,波澜再起。根据计算,汉城主办奥运会的花费将达6200亿韩元(约合9亿美元),约是最初估算额的2.5倍。

巨额的花费再次让韩国政府停下了申办奥运会的脚步。两次协商会议都未能达成一致,甚至有人开始准备,韩国该如何体面地退出这次申请。

这一次又是总统全斗焕扭转局势。在第三次会议上,他决定:没有什么说得通的方式能够让韩国体面退出。而教育部长也用少有的坚定语气强调,除了与日本竞争到底之外,韩国别无退路。他还提起韩国曾经放弃了对亚运会的申办,而如果这次重蹈覆辙,韩国的国际公信力将大大受损。

1981年9月30日,在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84次全会上,韩国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压倒性优势,以52票对27票击败日本长野。

延伸阅读>>>

解密中国最精密夺金系统:八一体工大队(组图)

奥运悲情英雄谱:十巨星集体迷失(组图)

聚焦京奥巨星“影武者”:花游三对姐妹赛场惊艳(组图)

杜丽“红莲枪”射落金牌 看众国手绝密装备

“水立方”成了“水魔方”20项世界纪录被刷新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