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8000人争夺故宫60个岗位 一流大学硕士才有戏


来源:凤凰卫视

自动播放

核心内容: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5年的单霁翔在任内进行了许多改革,包括故宫人迁出故宫,实行故宫限流,建立文物医院,组织人才队伍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建设单霁翔心中的未来故宫。

part2:故宫文物医院开张

解说:2016年的12月29日,历经了两年多建设的故宫文物医院开张,需要修复的国宝文物们犹如病人般,需要先到文物医院挂号、分诊,之后才能得到系统性地治疗。如今这座拥有世界最先进文物诊疗设备的医院也设立了常规展览场馆,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

文物医院随访

单霁翔:那么过去一个文物要修复,从我们的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发现这些文物要修复了,开一个单子,很简单,上面写这件文物出现了什么问题,它的文物号是什么,它的文物名称是什么。然后由我们的修复人员,凭经验(进行修复)。但是我们想如果一个人要得病了,今天要到医院。

吴小莉:还得做详细检查。

单霁翔:对,绝对不会说上来就给我们吃药,上来就打针,一定会有详细的一个检测。比如我们会先挂号,然后把我们病例取出来,看我们既往的病史,然后会给我们量体温,量血压,量心跳,确定病情,然后才转到治疗方案。那么一件青铜器,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觉得这些文物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更长,要更长远地要保护。所以它一件青铜器,它出了问题,应该先检测它是从什么地方出土的,那么它的金属的成份是什么,它今天得了什么病,什么有害锈,是哪一类,采取什么样治疗方案。总之,要经过详细地分析、检测、无损探伤。然后确定治疗方案才可以治疗,所以这个文物医院就把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结合起来了。

解说:神武门上的这块“故宫博物院”匾额,是由历史学家郭沫若在1971年题写,故宫观众经常把它作为合影留念时的背景。2017年的春节前夕,由于北京的八级大风,匾额发生部分边框脱落。

吴小莉:像这样的损毁的话,我们是不是也会赶快送到文物医院去做急救?

单霁翔:对,前天夜里,其实晚上七点钟,就开始有这个,就是水磨石当时的装饰,掉下来。但因为神武门的门洞是大量的观众出去的通道,所以我们怕出现危险。这样我们就进行检测一圈,已经松动的我们开始主动地给它摘下来了。现在我们就发了一部公告,告诉民众这块(匾额)我们可能在春节期间,要把它遮挡起来,要进行修复了。因为春节期间人们走出故宫博物院,可能有人会回身拍照,一拍照“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没有了,怕大家会有质疑。

吴小莉:现在是不是要进行一些修复的工作?

单霁翔:我们修复的过程,当然就是按照传统的工艺修复,但是是不是还再镶上去,我们在犹豫。

吴小莉:为什么?

单霁翔:因为它是七十年代,当时文化大革命以后重新开放的时候,郭沫若先生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它就镶嵌在古建筑里面,当时的做法都是这样。这种做法到了近十年不再使用了,就是不要因为镶嵌东西伤害古建筑。那么这次我们修好神武门,是把它还是镶嵌回去,还是给它落地建一个牌子,我们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解说:文物修复师常说:他们的工作是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每一件文物上都保留着一代又一代修复匠人的痕迹。“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也是行业的金科玉律。

随访:

吴小莉:您好,

单霁翔:杨老师

吴小莉:杨老师好。

单霁翔:他是带徒弟,他是师傅。

杨泽华(故宫文物修复师):我们这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传承已经有四代了。

吴小莉:您是第几代?

杨泽华:我是第三代。

单霁翔:我第一次看他修的一幅画非常神奇的。就是在我们的符望阁,乾隆花园里最高的一栋建筑,叫符望阁。墙上曾经有一幅画,但这幅画七十年前就已经堆落下来了。堆落以后,我们当年的工作人员就给它包成几包。那么这次要修乾隆花园,要修符望阁,这幅画一打开,碎了上千片。然后我们杨老师带着徒弟,把它一点一点的,用计算机的辅助把它拼对起来了。然后用了更长时间把它修复起来,才知道它是一个清朝非常著名的大学者,叫董诰,他画的一幅非常重要的画。

杨泽华:结果修完是两米八宽,四米六高。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是不断有惊喜,因为你是越修越大,又一片,又一片,结果修完了是两米八宽,四米六高。

单霁翔:是铺在地上修的。你修的时候,知道它是谁画的吗?

杨泽华:因为它裹在里面的。

吴小莉:一面修一面发觉有落款。

杨泽华:对,单院长当时也拿个碎片,当时也去拼了。

单霁翔:他难为我,他让我拼。其实他们都已经拼这片的,我对了半天,根本都就找不到。

吴小莉:就小时候拼图没拼好。

杨泽华:实际上像个拼图游戏一样。

杨泽华:我们是五六个人,但是当时也有一些学生,我们带的研究生,他们来了以后,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就拿着碎片,来回围着看。

单霁翔:当时我问过的,他说拼对用了三个月,那么修复用了更长时间。

故宫破解匠人危机

解说:有人说:在机器工业时代,故宫墙内文物修复手艺蕴含的“缓慢、执著”与墙外“快节奏、机械化”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大众对于“工匠”的格外关注。采访中,单霁翔经常提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2016年初,一部纪录片揭开了文物修复手艺的神秘面纱,片子的热播也让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成了网红。

随访:

吴小莉:您进来多久了,在故宫?

女修复师:五年。

吴小莉:五年,算是比较年轻一代的。为什么想要来这?

单霁翔:对,她跟我差不多。

吴小莉:跟你进来差不多。

单霁翔:我五年。

吴小莉:您学的是什么?

女修复师:学的就是漆艺专业,漆器和漆画类的。毕业的时候,正好这边有应聘岗位,居然能进来,还是挺荣幸的。

单霁翔:是这样。就是2014年,我们爆发式地增长,18000人报我们60个岗位。

吴小莉:都是修复的吗?

单霁翔:其中有修复的。那么这样呢,我们就抬高了(门槛),就是只有一流大学的硕士以上,才能可以报故宫。即使这样,也是2015年就是15000人报名。结果2016年,一演《我在故宫修文物》特别好,那报名就(很火)。所以他们进来是确实,她说居然,很幸运,这的确是。

吴小莉:第一次碰到文物什么感觉,真的是这种古文物的时候?

女修复师:就是不敢碰。

单霁翔:他们第一年,从怎么对待文物的态度,怎么持拿文物入手。第一年他们还不接触文物,主要是对于文物接触修复的常识方面进行学习。

吴小莉:您是80后还是90后?

女修复师:我是80后。

单霁翔:70后、80后

吴小莉:对,就是梯次接班。

《问答神州》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吴小莉【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五 19:20-19:50

重播时间:周六 06:25 11:30

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责任编辑:张惟乔 PV08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2/17/696c252a-bb97-4c56-9e40-61facfeb1dd6.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