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抗战生活史:烽火下的信仰 中华基督教协会1940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1939年日军开始对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实施长达5年多的无差别大轰炸,为了避免伤亡,国民政府开始向重庆周围的农村疏散机关、学校和医院,很多来自东部大城市的流亡者是第一次进入农村社会,抗战时候的农

核心提示:1939年日军开始对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实施长达5年多的无差别大轰炸,为了避免伤亡,国民政府开始向重庆周围的农村疏散机关、学校和医院,很多来自东部大城市的流亡者是第一次进入农村社会,抗战时候的农村是什么样呢?他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在本期节目当中我们将聆听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的故事,她就是一百岁高龄,来自加拿大的社会学者伊莎白女士。

凤凰卫视10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39年日军开始对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实施长达5年多的无差别大轰炸,为了避免伤亡,国民政府开始向重庆周围的农村疏散机关、学校和医院,很多来自东部大城市的流亡者是第一次进入农村社会,抗战时候的农村是什么样呢?他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在本期节目当中我们将聆听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的故事,她就是一百岁高龄,来自加拿大的社会学者伊莎白女士。

抗战期间她在重庆郊区农村从事乡村建设和社会调查,她的著作《兴隆场》和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并列,成为了中国人类学考察报告的先驱之作。

伊莎白(历史见证人):我到那里是来参加农村改造的,我希望尽我所能提供帮助,过去我并不了解农村的生活,我都很想知道,农村人是怎样生活的,农村和城市就像阴和阳一样,他们是平等的,但是毫不相同。

我想中国很多人认为城市很重要,乡村可能被忽视,但我尽力强调农村和城市一样重要。

解说: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亲饶和美和母亲饶珍芳都是加拿大传教士。

1938年,伊莎白23岁,从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她回到了中国。

伊莎白受雇于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来到了离重庆八十公里的村镇兴隆场,她的任务是了解当时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建立合作社做准备。

伊莎白:我们受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管辖,那时他们在做一项试验,那时的中国在进行由晏阳初倡导的,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农村重建运动。

解说:那么兴隆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村镇,伊莎白等人为何要在这里从事乡村事业。

1939年有一个中学生同样来到了兴隆场,他叫陈琳,当时为躲避重庆大轰炸他的学校疏散到这里。

陈琳(历史见证人):到1939年的时候,我们就到了一个叫璧山的县城,然后那个时候四川不叫村子,叫“场”,就是市场的场,就是兴隆场这个地方,把学校搬到那了,那时候兴隆场这个地方,没有挨过炸弹,没炸过,因为它离重庆七十多里,生活应当还是安定的。

解说:初到农村,这些过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学子们很不适应。

陈琳:吃什么的这些都还好说,就是这个上厕所,上茅坑,这事是成了这些学生的一个大问题。

那时候上厕所怎么上,农民家里一个大茅坑,猪粪也有,人粪也有,然后上面搭两块板,中间有个缝,然后你要拉屎,你就爬到那两块板上头去,就担心那个板一下子断子,就掉到茅坑,而且那时候又,日本人在轰炸,所以有个歇后语叫炸弹掉到茅坑里,叫激起公粪(愤)。

解说:兴隆场当时的贫瘠落后也让学子们印象深刻。

陈琳:挑着一个担子卖芝麻糊,路上都是坑坑洼洼的什么的,这个卖芝麻糊的一个跟头,整个这担子就全洒了,周围的孩子们就过来趴在地下就舔那个地上洒的那些芝麻糊等等这些来吃。

所以那时候就(在)心里头种下了一个(念头),就是要同情底层的人。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 00-09: 35

[责任编辑:汤翩翩]

标签:伊丽莎白 新农村

2015-10-28凤凰大视野 烽火八年——抗战时代生活史(8)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28/d715f36c-9ef6-44d0-b8cc-7f359462b611.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