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三线”青春记忆 建设者撤离安徽遭挽留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阴云渐行渐远,国内的形势呢也有根本的改变,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小三线的国防工业企业就面临着比其他国有企业更大的困境,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灵,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解说:到1988年4月,上海小三线在皖南的这些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了安徽,上海小三线干部职工除部分留皖和去外省市安置外,剩下数万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都撤回上海。

许汝钟:后来对职工提一个要求,不能马上撤退要一步一步走,另外给地方留下好的印象,给地方完整的交接,因为当时撤退上海市朱宗葆副市长做的决定,设备全部移交给地方,财产都给地方,我们什么也不要带走。

张观根:所以我觉得整个三线移交的话,总体上是成功的,总体上是成功的,上海方面对三线的移交,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比如说我们每一个留皖职工,它们给了九千块钱的安置搞活费,留下一个人,上海方面就给九千块钱。

解说:上海的小三线调整由于有当时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全国范围内三线建设调整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有始有终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对于促进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都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汪福琪:我们当年有一句口号嘛,走的要愉快,留的要安心,接的要满意就是这样,走就是他们走的要包括什么呢,厂矿的走和人员的走,要高高兴兴地走,我们接待方的要满意,留下来的要安心。

毛德宝:真正我们要撤离安徽的时候,安徽不少的老乡,都眼泪水都流下来,舍不得我们走,因为我们一走,他们今后的生活娱乐,生活上的方便,像洗澡泡开水,买上海的产品啊都没有了,所以他们感到,你上海人还是不走的好。

汪福琪:一个交通一个供电,而且这里有了这两条以后,对当地的群众,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都起了很大的变化。

徐有威:你比如说上海小三线,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对安徽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据一般人公认的话,至少将皖南的社会经济提前20年,推动20年到30年的发展速度。

韩光华:为三线单位奉献了青春与年华

解说:当然,除了上海的小三线建设,其他地方的小三线建设者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根据中央政策的调整,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变化,唯一共通的是他们对小三线建设的那份情感。

吴山英:说起感情,我觉得是一种难舍的感情,现在有许多新来的年轻人,来了以后就走了,而且现在留在这儿呢,大部分都是像我们这样的,父辈在这儿然后我们这一辈又在这。

杨克芝: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天然氧吧对吧,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韩光华:为了三线单位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年华,放弃了大都市的生活,我总感觉到党和国家不应该忘记这一批老同志。

解说:记者遇见的每一个三线建设者都能感受到他们浓烈的思念之情,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曾经回到当年的单位去寻找过去的记忆,这一张张重回故地的照片,其实记录的不只是一段旅程,更多的是在怀念一种青春。

徐梦梅:我记得列宁在十月革命的时候,曾对布尔什维克有过这么一段话,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谁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说对小三线这段历史,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它将永远铭刻在小三线建设者这一代人的心里。

陈晓楠:小三线建设的起始和终结都和时代紧密相连,小三线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在完成其历史赋予的使命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滞后于时代的洪流,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必然。我们用五天的时间,回望了小三线建设的一个局部,这些细节其实只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的三线建设当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三十余位小三线建设者们的讲述,带领着大家再度重温当年的那些点滴过往,其实我们的愿望也很简单,就是希望真的不要忘了那段历史,不要忘了这样一批人,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下周见。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0-20:30

[责任编辑:姜天骐]

标签:小三线 上海

2015-10-02凤凰大视野 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五)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10/02/9dcee40d-ec5e-4c94-b98b-17ddcd031146.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